“美丽”谎言
10月份以来,《消费者报道》接连发表了对市面7款口服胶原蛋白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道,其中发现,汤臣倍健、颜如玉、无限极3款产品未检测出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的“无效论”在检测及调查中日渐清晰,但由于暴利驱动,这一行业在短暂的低迷之后又开始卷土重来,和许多保健美容产品一样,依靠营销攻势,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饱受质疑却能改头换面之后依旧热销,这与目前针对这一行业乱象的政府监管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
检测标准难寻
市面上的口服胶原蛋白产品,各种叫法都有: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肽、明胶等,让消费者难以辨识。明胶是胶原蛋白在高温作用下的变性产物,在食品工业、摄影和制药业中被广泛应用。水解胶原蛋白是胶原蛋白或明胶进行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水解胶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明胶更小,也更容易降解。
胶原蛋白肽是胶原蛋白经过水解、酶解等一系列作用,成分小分子的胶原蛋白。这个过程工艺技术要求较高。
不过,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国英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胶原蛋白、明胶、水解胶原蛋白中,只有胶原蛋白才有生物活性,比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潜在生物医学用途更大。
然而,这么多的物质,记者在查询中国胶原蛋白原料的相关标准时只找到几个零散的标准,包括(QB2732-2005)《水解胶原蛋白行业标准》、(QB/T 2879-2007)《海洋鱼低聚肽粉行业标准》、(GB/T 22729-2008)《海洋鱼低聚肽粉国家标准》、(SB10634-2011)《淡水鱼胶原蛋白肽粉行业标准》。
对于如何分辨产品中是哪种胶原蛋白,并没有确切的检测方法和理化指标,胶原蛋白成品更是如此。
例如此次事件中,汤臣倍健出具的检测报告中羟脯氨酸的检测方法为GB/T 9695.23-2008《肉与肉制品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标准仅适用范围为肉与肉制品中羟脯氨酸含量低于0.5%(质量分数)的产品。(见《<消费者报道>就胶原蛋白产品第三方检测结果对企业的回应》)
记者还发现,在《水解胶原蛋白》理化指标中,并没有羟脯氨酸的指标要求,而仅仅对蛋白质(质量分数)有要求。
华南理工食品学院何小维教授告诉记者,“每个产品应该都有一个标准。并且产品中都应标明胶原蛋白的具体来源,以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等等。”
没有国家标准,各企业会有自己的企标,然而,企标却也不可相信。
某检测中心的食品相关的检测人员表示:“虽然没有国家标准,但是有企标。可是企标是企业自己定的。大企业的企标可行性还行,可是很多小企业的标准根本行不通,检测项目都不能顺利检测出来。”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大超则表示:“现在正在起草胶原蛋白原料的标准。产品按照国家目前的食品标准就可以了。”
此外,据记者了解,这项源于日本的产品在日本境内也因检测方法无法统一而没有统一标准。
“无人监管”难题
因具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意外走红的颜如玉,据此次检测结果显示,并未检出胶原蛋白的特征物——羟脯氨酸。
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认可胶原蛋白、胶原肽的保健功效只有保护皮肤水分、增加骨密度、增强免疫力三项。记者却在颜如玉芝华露牌海洋鱼皮胶原低聚肽口服液的订购页面中,看到“改善肌肤的粗糙、暗沉、延缓衰老”的字样,涉嫌违规宣传。
目前,中国胶原蛋白产品申请保健食品批准文号通过的有33款,市面上大部分胶原蛋白属于食品。
胶原蛋白口服产品从原料、生产、流通、市场进行监督、抽查应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但事实上,在中国市场热销的胶原蛋白口服产品,处于“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
记者就此采访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得到的回复是:“您说的胶原蛋白问题,不属于我们这里监管的,可以到食药监局去问问。”
随后,记者又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在发完采访提纲之后,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截至截稿尚未得到该部门回复。
记者查阅国家食药监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并未发现有对口服胶原蛋白产品的产品质量抽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