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是中国卫生检疫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卫生检疫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支持下,紧紧围绕着《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全面提升口岸核心能力,积极打造全方位的口岸卫生安全防护屏障,亮点纷呈……
亮点1:率先全国实现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全达标
《国际卫生条例(2005)》明确规定了口岸应具备的12项核心能力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我国285个对外开放口岸将在2014年6月前全面完成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厦门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城市,打造一个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口岸环境对于厦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厦门检验检疫局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作为重要中心工作,积极构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厦门模式”,实现了厦门口岸核心能力从弱到强,覆盖范围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
继2012年7月厦门高崎机场和国际邮轮中心成功“双创卫”后,2012年9月,厦门东渡港区和海沧港区双双通过全国首批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考核验收;2013年1月,漳州招银港区再次高分通过全国第二批考核验收,标志着厦门局辖区所有一类口岸均具备《国际卫生条例(2005)》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全达标。在国家质检总局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成绩突出单位表彰中,厦门局被授予“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先进单位”。
亮点2:全国首创“双创卫”
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海港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更高层次的延续与升级。2008年底起,在厦门局努力推动下,厦门市正式启动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国际邮轮中心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海港工作。通过3年多的创卫工作,实现了口岸基础实力、执法把关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跨越提升,极大提高了厦门港口国际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夯实了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国际航空港口枢纽绿色发展基础,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对厦门高崎机场和国际邮轮中心具备的口岸核心能力共93项测量指标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评估。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运用《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口岸核心能力评估工具对国际卫生机场和港口进行实地测评。专家组给出了“无可挑剔”的评价,并正式为厦门国际卫生海港/空港授牌,厦门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双创卫”城市。这被誉为厦门特区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亮点3:信息化手段促把关服务能力提升
2011年开始,厦门局凭借着在电子检验检疫系统建设方面的良好基础,在总局卫生司和厦门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全方位开始了卫生检疫信息化业务系统的研究应用。
2011年,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率先开始了总局卫生检疫集中审单试点工作。创新性地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卫生检疫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通过实施入境集装箱、货物卫生检疫全申报,对入境集装箱及货物申报信息与厦门局集中审单系统中的传染病疫情风险预警信息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和智能筛选,对来自风险地区的以及容易携带医学媒介生物的集装箱货物等加强检疫查验和卫生处理工作,有效实现了对入境集装箱、货物的全面监管和科学监管。
2012年1月1日起,厦门局率先全面启用了“口岸传染病电子监管系统”,该系统是中国电子检验检疫(ECIQ)主干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大通关”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全国联网的数据平台,在总局、各直属局、各口岸及保健中心之间建立口岸传染病监测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共享,并可与边检、商务、卫生等部门建立出入境人员传染病信息交流和联防联控机制。
2012年9月20日,作为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共享共用平台建设示范项目之一的“厦门检验检疫局国际航行船舶检疫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通过“一次录入、多方发送”实现与港口、海事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共用,极大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
亮点4:热带病防控成效显著
厦门地处亚热带地区,适合各种蚊媒滋生,此外,厦门从19世纪末开始就是我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中心,东南亚人员和交通工具往来频繁,登革热、疟疾、基孔肯亚热等热带病防控形势严峻。作为我国南方八省十一局热带病联防组成员单位,厦门局以绩效考核指标为抓手、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平台、以实验室检测能力为支撑,全面加强热带病口岸防控工作。2010年以来,厦门口岸从入境旅客中检出9例登革热病例,1例基孔肯亚热病例、发现处置8名外派劳务人员在境外非洲集体感染疟疾并造成一人死亡的事件。
2012年9月,厦门局在入境检疫现场进行医学巡查、体温监测,从来自菲律宾的入境旅客中发现基孔肯亚热可疑病例,并通过医学排查、采集血样、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经地方卫生部门复核,确认为福建省首例基孔肯亚热病例。2012年8月,厦门局通过与出国劳务派遣单位联防联控机制发现福建外派非洲劳务人员发生群体性感染疟疾并致一人死亡事件,厦门局及时布控,确保了该事件最终得到妥善处置,并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共同做好出国劳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疫情风险防范的意见和措施。福建省领导和厦门市领导对厦门局在以上两例事件中发挥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作用予以批示肯定,国家质检总局专门发文予以表扬。
亮点5:先行先试涉台卫生检疫工作
厦门与台湾仅一海之隔,在历史上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两岸有着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的特殊联系,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桥梁纽带和先行先试作用。厦门局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积极先行先试,成为两岸卫生检疫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2010年5月,厦门局局长詹思明带队赴台考察交流,专程走访台湾“疾病管制局”,填补了两岸卫生检疫交流的空白,实现了全国质检系统历史性的突破。此后,厦门局充分利用此行和台湾“疾病管制局”建立的联络渠道,多次和台湾方面就加强卫生检疫交流合作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同年10月,台湾“疾病管制局”参访团来厦,专门就《国际卫生条例(2005)》所规定的口岸核心能力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和现场参观,这是台湾“疾病管制局”首次考察大陆检验检疫机构。2012年6月,首届海峡两岸卫生检疫工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两岸的卫生检疫专家齐聚厦门,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口岸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等两岸共同关注的卫生检疫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2012年12月,由厦门局主持制定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海峡两岸客滚直航船舶卫生检疫查验规程》正式发布,成为大陆第一个正式的涉台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标志着大陆涉台检验检疫工作正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迈进,两岸主流媒体高度关注该事件并纷纷刊载。2013年8月,由台湾“金门县交通旅游局”局长杨镇浯先生带队的金门县参访团与厦门局就厦金口岸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两地疫情的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亮点6:科研能力跨越提升
近年来,厦门局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科技兴检”战略,将科研创新工作作为卫生检疫技术保障的重要组成,着力打造卫生检疫技术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卫生检疫科研创新能力突飞猛进。2010年至今,厦门局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4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厦门市科技项目3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科研及美国NIH R01项目等10余项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科研项目。此外,主持制定质检总局行业标准5项和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取得了12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
特别是主持的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甲型流感检测模式的建立与应用”和参与的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流感病毒适用的抗原快速诊断试剂盒(免疫渗滤法)及关键原料的研制”两项课题成功攻克了口岸流感病毒快速检测的技术难关,其课题成果已投入使用,为口岸流感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2012年,由厦门局主持的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几种无创唾液检测试剂的研制与在国境口岸中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其自行研制的艾滋病、丙肝、梅毒等传染病的唾液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与其他检测试剂进行平行比较,检测灵敏度均超过90%,口岸传染病的无创性快速筛查将不再是梦想。
亮点7:全面构建卫生检疫三级实验室体系
厦门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实验室核心能力建设要求,整合现有实验室设备和人力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有序推进重点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建设,根据实验室类别和检测功能,对政策、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投入实施分级管理,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建立符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需要的实验室检测保障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的三级卫生检疫实验室网络体系,口岸把关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亮点8:卫生检疫检出能力居全国前列
面对国际疫情新变化新形势,厦门卫生检疫立足口岸特点,不断完善检疫查验的手段和方法,采用联合发文、签署协议等形式,与地方卫生、口岸管理、公安等部门建立口岸发现症状病人的移送工作、口岸传染病信息沟通等机制,并与海关、边防、口岸经营单位等有关口岸单位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口岸检出率。
传染病检出能力方面: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中,厦门口岸截获确诊病例107例,占从厦门口岸入境确诊病例总数的84.3%,是全系统平均值的两倍;2011年,厦门局口岸传染病排查率居全国第五,传染病确诊率居全国第四;2012年,上述两项排名分别高出总局指标3.75倍和19.13倍,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分居全国第五和第三。厦门局通过率先全国实施的货物卫生检疫全申报系统全面提高厦门口岸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检出能力。2011年,厦门局截获医学媒介生物347万只,位居全系统第一;2012年,截获医学媒介生物219只,继续居全国首位。
亮点9:人员素质全面提升
“人才强则卫检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检疫执法和服务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厦门局通过引进人才与自行培育相结合,以卫生检疫专业委为核心,以卫生检疫专业技术小组为平台,以“检、学、研”为手段,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卫生检疫专业队伍。
目前,厦门局卫生检疫队伍拥有学科带头人3名、技术带头人10名,专业技术骨干50名,占厦门卫生检疫人员总数的70%;作为卫生检疫技术支撑的保健中心有博士2人、硕士5人,还有副高以上职称9人,占保健中心人员总数的39.13%,为厦门局卫生检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和技术保障。近10年来,厦门局卫生检疫队伍中共有3人次获省级劳动模范荣誉;31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的表彰。并在系统各项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2006年在全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小气候监测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在全系统口岸卫生处理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全国首届口岸卫生检疫知识竞赛中,厦门局不畏强手,充分发挥“敢想、爱拼、会赢”的厦门国检精神,以总分并列第一的成绩取得团体第二名,为厦门局争得了荣誉。
亮点10:打造立体式口岸核生化事件应急体系
厦门局按照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要求,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五个加强”,提升“五种能力”。短短几年就构筑完成一个种类齐全、手段多样、全面覆盖的核生化反恐监测体系,建立了一个从筛查发现、调查核实、到联防联控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2008年至今,厦门局从出入境人员、行李、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等中共检出1042起放射性超标案例,位居全国口岸前三。
2011年3月22日,厦门局发现一艘来自日本的船舶表面放射性最高值超过本底的100多倍,这是日本核泄漏事故后全国发现的第一艘受放射性污染的船舶,国内外各界密切关注,日本方面更是多次交涉。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研判,厦门局及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配合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应急处置,最终使这起具有政治和经济敏感性的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确保了口岸卫生安全,维护了国家形象,得到了总局和福建省委有关领导及国家核应急办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总局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公布案例处置情况。2010年,厦门局连续两次从出境台湾旅客的携带物中发现了放射性严重超标的骰子,经过周密的调查找出可疑的线索,并形成专报报送总局和省、市反恐办,引起高度重视。厦门和广州两地警方据此成立“7·27”专案组负责侦破这两起案件,最终在广州成功端掉了极具危险性的放射性骰子生产窝点,保障了广州亚运会的安全。福建省委在全省反恐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对此进行了点名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