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走出去”还是立足国内市场发展,都要在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各种冲击和挑战,企业自身形象以及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增强尊严意识,时刻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捍卫形象尊严。
前不久,世界著名洁具制造商日本东陶机器公司(TOTO)就指责中国“问题零件”引燃其高科技马桶事件,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致歉,承认事故全部责任在东陶公司自身,是其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中国生产的相应零配件符合其所应达到的质量水平,完全不应将造成召回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生产厂家。
日本东陶公司处理这起事件的态度应该说是积极的,总体上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其应对事件的方式似乎并不是十分恰当,有待商榷。既然不应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生产厂家,那么东陶公司首先应向这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中国企业道歉,还其清白。但它没有这么做,甚至在其给国家质检总局的致歉信中亦未提及。
从逻辑上讲,若东陶公司确实未曾说过类似“中国零部件不达标是造成问题的原因”这样的话,那么它就完全没有必要向中国零部件生产厂家道歉。然而,在其致国家质检总局的信函中却白纸黑字写着“对由于公司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发言不谨慎引起的误解表示深深歉意”这样的话。
退一步说,即使东陶公司确实没有说过“中国零部件不达标是造成问题的原因”这样的话,或者再退一步说,即使“公司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发言不谨慎引起误解”是一时疏忽,并非出于存心,但东陶公司一直隐瞒真相(马桶起火事件在几个月前就有发生),并首先怀疑问题出在中国零部件生产厂家身上,在不得不召回产品调查事故原因时,惊动国家质检总局对其所怀疑的中国厂家进行调查,这一系列行为表明,东陶公司的确有将事故责任推给中国厂家的动机。
也就是说,不管从任何角度讲,东陶公司都应当向中国无辜的企业道歉。
至于东陶公司为什么不向中国的企业道歉,却只向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道歉,有人分析认为,东陶公司就像雀巢、可口可乐、家乐福、索尼等这些跨国公司一样,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而进行危机公关时,把筹码押在了“政府公关”上,企图借助“上层路线”化解技术问题,而避开真正的利益受损对象,这种处理问题的手法,体现出跨国公司商业策略背后的思维与逻辑的一致性——它们既有无视问题之本,转移目标,虚晃一枪,表现出傲慢与偏见的一面,也有对中国商业法则熟稔与偏执的一面。
这种分析很有道理。但就事论事,具体到我们正在讨论的事件上,东陶公司的“傲慢与偏见”及对中国商业法则“熟稔与偏执”态度的背后,更暴露出另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缺失,而自我保护意识缺失的本质则是中国企业缺乏一种应有尊严感。
当自己的清白无端受到玷污,企业的商业信誉已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损害时,相关中国企业本来早该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向东陶公司及有关媒体讨说法,并通过正当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却令人意外地一直处于缺席状态,我们没有听到它们的任何声音。它们没有勇气站出来?它们没有资格站出来?抑或是它们没有时间站出来?我想都不是,相关中国企业之所以没有站出来,原因只有一个:它们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出来。
中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及尊严感缺失必然加重这样一种于我不利的语境: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及“中国制造”不好,这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及中国经济状况产生误导。事实上,透过马桶事件以及近年来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等诸多国际贸易事件,我们看到,误导、打压已经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有人称之为“社会壁垒”,这种壁垒无疑会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利益和形象遭受损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在市场日益国际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世界经济产业链条的一个部分,不管是“走出去”还是立足国内市场发展,都要在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各种冲击和挑战,企业自身形象以及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增强尊严意识,时刻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捍卫形象尊严。一旦企业自身形象或者企业行为涉及国家形象遭到不管来自任何方面的曲解、诽谤甚至敌意,企业都应当据理力争,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