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目前呈“低、散、小”状态,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经济效益较差。汽车产业的配套能力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大。为此一些专家建议,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应打破现有的经营格局,集中优势开发发动机等产品。
汽车工业的附加值和关联度很高,据统计,汽车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相关行业至少要增加2.67个单位产值。
据了解,辽宁汽车零部件工业原本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尤其车用发动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辽宁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140多家,占全国比重的4.1%,主要以生产车用发动机、曲轴、座椅、车桥等产品为主,拥有总资产120多亿元。其中合资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和营口,共有30多家。辽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存在3个问题:
企业无序发展,缺乏规模优势。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分散,生产重复,布局混乱,经济效益较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大幅缩减,主要剩下25家全球性的零部件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动力、底盘、车身和内饰4大领域。而辽宁省同一产品生产厂家超过3家的就有9个。整个行业还没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零部件出口企业仅有13家,年出口总额不到2000万美元。
所谓“低、散、小”是指: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只是由于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量大,企业可以靠薄利维持;散——生产厂家多且过于分散;小——规模小,一部分生产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大路货”多,产品配套能力不强。辽宁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水平低,生产的产品水平普遍不高,多数产品还是为大型客车、轻型客车和国内低水平的发动机厂配套,而能够给高档轿车、高档轻型客车和越野车配套的却很少。目前能为金客海狮轻型客车一次配套的企业仅有20%至30%左右,而能为一汽、上汽等重点汽车厂家一次性配套的企业仅有20家左右。
有“产权”无“知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笔者在几家零部件企业看到,零部件企业正面临着人才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弱的困扰,尚未与主机厂形成同步开发能力。多数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都重生产、轻开发,导致企业研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一些合资企业由于受引进产品技术许可证制度的制约,消化和吸收引进产品的核心技术很难,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外方,有“产权”无“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中方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无法掌握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也就难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均较低。
辽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于治贤等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要打破现有经营格局,提升辽宁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实力。以辽宁目前的情况看,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优势集中在汽车发动机上,汽车发动机在辽宁的零配件配套率不是很高,这样汽车发动机生产对辽宁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受到限制。因此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围绕汽车发动机来提升现在配套零配件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开发一些新的发动机零配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