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首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和感官享受。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强调的就是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首先使消费者接受和喜爱。感官分析就是精确测定人对食品和其他消费品的反应的技术。它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对食品及其他物质的感官特性进行检验,来反应食品的特征或者性质。因此感官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成分替换、市场预测、质量控制和风味营销,以及政府监管部门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快速、便捷和直观的检测与监控。
我国感官分析基础研究薄弱,感官分析基本停留于最原始的“专家”阶段,强调更多的是经验。感官分析技术与关键技术标准的应用十分不足,感官分析实验室建立与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也不高,与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行业的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和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我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于2006年加大了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投入,旨在巩固食品安全标准化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增强对与食品质量密切相关的感官分析标准化研究。为老百姓“吃的安全”和“吃的更好”贡献我们标准化研究人员的力量。
在科研与标准研制方面,目前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中《食品感官分析技术及重要标准研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针对我国感官分析研究与应用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三个专题的研究,即“食品感官分析共性及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食品感官分析重要通用技术标准及应用指南的研究与制定” 和“我国传统特色及大宗食品感官分析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解决四大技术难点:一、传统特色食品特色感官品质的识别;二、食品感官品质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三、食品感官品质计算机评价系统的开发;四、食品感官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感官品质标准的研制。旨在实现指标、技术、标准、模型、系统五大创新,为我国传统特色产品鉴伪、产地保护和特色品质控制等提供核心技术和标准支撑,为食品的质量评价与控制、设计与定位等提供预测工具和检验手段,并将我国食品感官品质的评定引向定量和标准化的方向。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成功获得了2006年“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525万元的资助,进行定位于“食品感官分析标准化研究”和“食品感官科学基础应用研究”的标准化食品感官分析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面向社会提供一个半开放的集研究、应用和培训为一体的国家层面感官分析科技平台。通过本期建设,我院将建成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室、食品感官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食品物性学和风味学实验室等,奠定感官分析标准化活动中需要的基本技术条件和实验平台。并进一步进行二期建设。增建食品智能感官研究实验室,配置电子鼻、电子舌和电子眼等智能感官分析仪器及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实验平台,逐步在我院建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国内权威并与国际发达国家专业实验室接轨的感官分析实验室。
在国际交流方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07年3月,刘文所长和赵镭博士在赴阿根廷参加第1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l2)会议。在本次大会期间,通过会上积极争取和会下良好沟通,终于成功获得了明年十月份在我国北京举办ISO/TC34/SC12下一届大会的承办权。这将是由我国首次组织召开此类国际会议,对增强我国在国际食品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的地位和话语权,推动我国食品感官分析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