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赋予的城市定位和独特对台区位优势,秉承厦门城市质量精神,确立了具有特色“四个区”的质量发展战略定位:
打造名优品牌产品的聚集区。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引领品牌经济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让“厦门制造”成为名优产品的重要标志。
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的先行区。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强化市场和企业能动作用促进质量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推进机制创新,引领海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共享质量发展成果的示范区。调动行业、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全面提高质量总体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质量问题,使全体市民成为质量强市的创建者与受益者。
深化两岸质量合作的试验区。发挥厦门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质量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经贸紧密合作。
巩固提高
厦门市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巩固提高质量强市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战略质量观,着力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联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巩固 “质量强市、质量强区、质量强街(镇)、质量强园、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战略体系。
二.加大质量投入。落实质量工作经费保障,配合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标准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加快机制创新。不断在质量监管、质量激励、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创新,完善符合厦门市城市发展战略、体现厦门市质量文化特质的质量管理机制体制。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基石。2012年9月,厦门市获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全国25个率先开展创建工作的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获得创建资格的城市。开展创建工作一年来,厦门在创新质量管理体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基础、提升企业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形成全市各区、各部门上下齐心,各司其职,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2013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之际,记者就厦门质量发展与质量建设专访了副市长李栋梁。
方向
厦门要走“以质取胜”的
内涵式发展道路
记者:厦门市政府2011年印发《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在全省率先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同年还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可以说,厦门市在全省各市中是较早启动质量强市工作的。请问,市委市政府为何对质量强市工作这样重视?
李栋梁:质量是城市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当前,厦门市面临“资源土地匮乏、环境负荷加重”发展瓶颈,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质量是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所以厦门只能走“以质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了抓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质量强市战略列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早在2011年,质量强市就作为厦门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推进实施,在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作出部署,并专门出台实施意见。特别是此次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更是适当其时,切合厦门市经济发展内在的需要,符合厦门市社会发展的一贯理念。
基础
“质量强市”是“美丽厦门”的
软实力所在
记者:厦门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试点指导意见》,提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并制定了“美丽厦门”的两个百年愿景:2021年将厦门率先建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在2049年将厦门建成为展示中国梦的样板城市。请您谈谈建设“美丽厦门”与建设“质量强市”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李栋梁:质量是“美丽厦门”的重要基础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和省委对厦门市未来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群众也期盼厦门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更好发展,未来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为此,市委市政府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目标”。建设“美丽厦门”需要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厦门”离不开打造质量强市。建设质量强市,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是破解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就是要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这也是缔造“美丽厦门”的重要基础和内涵,是“美丽厦门”的软实力所在,体现了“美丽厦门”的内在美。
核心
城市质量精神核心
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记者:厦门市前不久提出了“民生至上、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精神宣传口号。您能否简要解释一下厦门城市质量精神的内涵?另外,请您介绍一下厦门“四个区”质量发展战略定位的具体内容?
李栋梁:质量是维护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保障。厦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建设。近年来,市财政一般预算2/3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年均增长21.7%。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事关百姓民生、事关社会和谐。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这些领域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尤其是食品、药品、消费品、建筑工程、生态环境等等,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确立了“民生至上,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精神,“民生至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品质厦门”体现“卓越质量”的追求标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反映厦门市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创共享的精神风貌,是厦门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建设质量强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惠民
市民成为
“质量强市”创建者与受益者
记者:厦门市质量强市工作目前已取得哪些主要成效?
李栋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特别是获批争创示范城市以来,厦门市围绕“打造优质品牌产品的聚集区、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的先行区、深化两岸质量合作的试验区、共享质量发展成果的示范区”战略定位,注重不断提高质量总体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质量问题,使全体市民成为“质量强市”的创建者与受益者。
我们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集群,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目前全市共有19个中国名牌、67个驰名商标、174项福建名牌、543件福建省著名商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每亿元GDP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位居第二、第三位,各级质量奖获奖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我们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机制创新。率先出台《厦门市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凸显厦门特色的质量法规规章,以立法形式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和认证扶持政策;质量管理机制在重点领域也实现突破,率先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连续3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指数,成为全国蓝本;率先开展产品合格率统计调查、产品伤害监测等工作,发挥全国试点城市作用;率先建立质量标杆经验分享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们发挥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先行先试,推动海峡两岸质量论坛成为两岸质量交流合作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的盛事,“两岸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交流合作基地”成为质检总局批准的首个对台基地,成立大陆首支厦台质量专家志工团,为企业提供公益培训、案例分享、质量义诊等服务。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工作,是厦门市走质量强市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是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新起点。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厦门”的进程中,厦门将秉承“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创造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凝聚全社会的质量共识,把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持续提升厦门市质量总体水平,为质量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质监局局长郭勇毅:
让厦门经验成为全国蓝本
国家质检总局在《关于支持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厦门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将厦门作为创新质量工作机制的全国试点城市”;今年5月,时任质检总局副局长的刘平均来闽调研时指出:“厦门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中积极作为,在发展质量效益型经济方面逐渐具有形成典型、成为蓝本的潜力和竞争力”;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倪岳峰更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支持并在全省推广厦门创建经验。
厦门质量强市工作究竟因何成为“蓝本”?市质量强市办主任、市质监局局长郭勇毅日前接受记者采访,高度概括了我市质量强市工作的亮点和示范内容:
质量发展确立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的时间早、规格高、覆盖广。自2010年起,厦门市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对质量强市战略作出部署,2011年11月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实施质 量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市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形成“党政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推进机制。
质量发展机制有特色、有突破、有创新。我市将道德实践活动和质量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从道德层面破解质量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道德讲堂”获评“中国质量之光”地方质监工作亮点之首。质量统计考核工作有突破,市政府连续3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分析纳入政府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议必选议题。从2009年起就进行质量工作绩效考核,是全国首个将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城市,质量指标权重接近DGP,今年还作为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大任务进行考核。
质量交流合作的影响度深、专业性强、合作面广。尤其在对台合作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首次”、“率先”纪录。以“海峡两岸质量论坛”为例,台湾方面合作单位由3家增至8家,研讨领域从产品质量与品牌战略逐步拓展到质量政策、质量管理、质量教育、检验认证、学术研究等领域,成为两岸质量交流合作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的盛事。
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质量问题。市财政一般预算2/3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在全国率先向市民公开征集关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给予重点保障。在医食住行、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实行全程网上监管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统一城乡教师薪酬、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独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等,都凸显“民生至上 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