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检验检疫局局长 支毅隆
质检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立足质检特色,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融入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中,找准切入点,切实破解发展难题,真正服务人民群众。
“抓质量”要以风险为镜,查隐患,摆不足。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一要照“正衣镜”。这是照镜子的初衷,要将“四风”问题看成日常风险隐患排查的一部分,纳入日常工作,融入业务风险、廉政风险常态管理中,只有把业务规定动作做到位、做标准,才能有效规避“四风”风险。二要照“显微镜”。提升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纠正显而易见的风险,更要防患于未然,这就要用显微镜查找出最细微的漏洞,无论质量之害还是“四风”之祸,都是起于蝼蚁,始于突隙,形式主义的执行不求甚解、官僚主义的业务走马观花往往造成质量“养风险”、隐患“滚雪球”,需要未雨绸缪。三要照“望远镜”。质量上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的防范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旧的监管模式在质量监管上已经显露出了顾此失彼、授人话柄的疲态,需要建立更有社会认同的风险管理模式,把依靠最后一环的“口岸检验”转变为建立在充分风险评估基础上的“有效监管”,从一刀切的盲目监管转变成有的放矢的重点管理,这些都需要依托风险管理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科学性。
“保安全”要捋职权外衣,守底线,把好关。正衣冠即要明确职权,正视矛盾,厘清现有职责和发展方向,抓重点,抓核心,保安全做到不偏不散,不泛不乱。随着法检职能的调整,检验检疫部门应尽快融入新的角色,在新的职权范围内实现更大的作为,围绕安全底线,尽快捋清职能,提升安全把关能力,扩展社会影响力。我们认为,继续履好职有为有位,一要“有危”。即要有对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居安思危的情怀,恪守职权,强化职能,又要牢固建立为国把关的危机意识,守住质量安全、检疫安全及生态安全三条底线,要有加强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把关的紧迫感,有国际疫情疫病、生化辐射传播日趋严重的危机感,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和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感。二要“有为”。严把进口,明确进口商品必须同时符合原产国和我国的质量标准,落实好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提升技术,加强核、生化因子的监管能力,大幅度提升口岸卫生检疫实验室的技术支撑能力;转变思路,加强国外通报不合格产品核查,通过加强事后核查实现闭环式监管,把国外不合格情况作为产品监管的前置性环节。三要“有位”。检验检疫把关事关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但民众接触不多,社会认知不足,群众影响不大。为此,要加大对安全职能的宣传,以群众关切的问题为突破口,如鉴于目前国内媒体过度神化国外产品的现状,要加大对国外产品质量情况的通报、对国内外产品情况的比照分析、加大对消费者的科学指导,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的认知度。
“促发展”要沐改革之浴,转职能,服好务。洗洗澡即要契合时代发展大局,高站位,顾大局,要有研究大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局的大局观,有主动作为、主动转变、主动松绑的服务观,既要有善于弃过图新的智慧,更要有跳出质检谋质检的情操。笔者认为,要在新的职权范畴内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益,一要松绑不松劲。质检系统主动为企业松绑,不但不是对服务职能的松懈,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升级添油助力,基层部门更要秉承这种服务精神,在地方发展中加劲使力。二要放权不放责。权利的下放并不代表职责的萎缩,检验检疫需不断立足当前职能,挖掘服务潜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作为。三要卸任不卸担。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检验检疫系统不乏国内一流的检测实力及产品质量专家,职责的调整不能使这些人才、技术、物力、平台投闲置散,在新形势下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在行政职能范围之外以服务的形式向内外贸企业开放,提供产品检测、指导企业实验室建设,为服务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强质检”要治作风顽疾,磨利刃,下气力。治治病要治作风的顽疾,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了“四风”的15点问题,福建检验检疫局也查摆出25个问题,要根除和杜绝这些顽疾,不但要对症下药,更要强身健体,提升质检系统对歪风的免疫力,对恶习的抵抗力。转变职能是从政府机构的职能设置角度出发,转变作风是从履行职权的公务人员的角度出发,两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笔者认为,在职能调整的特殊时期,一要提升质检影响力。机关作风提升要与完善制度设定、改革执法方式相挂钩,与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质、理论素养、纪律观念和工作态度相衔接,下气力、出思路、想办法提升质检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力。二要树立质检公信力,以教育实践活动聚集民心,让日常工作中的恶风歪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实在在地征求意见,认认真真地自查自纠,不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直面问题,不搞花拳绣腿,更不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把质检为民的形象刻进群众心里。三要凝聚质检向心力,把握舆论导向,敢于揭丑亮短,敢于秀伤疤,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把握主旋律、有效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