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强国之策、兴企之本。在工业化进程中,质量发展、质量振兴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将质量兴省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2010年8月,云南省确定了全面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3年来,质量兴省战略作为云南省政府重点督查的20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领导重视、组织有力、重点突出、进展有序、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不仅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公共形象,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抓好质量工作,实现质量振兴,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3年来,云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质量工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紧抓不放,大力推进质量振兴,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打造质量走廊,较好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质量兴省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大质量工作
格局基本形成
在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工作中,云南省突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4个关键环节,统筹安排,协调各方,用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工作管理大格局。经过3年努力,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良性互动,全力坚守底线,保障质量安全,大质量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2010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质量兴省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建立,各级质量兴省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创新开展“质量兴省在行动”为主题的质量走廊创建活动激发起全社会抓质量的热情和动力,政府推动更加有力,部门协作更加有效,企业主体作用更加凸显,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党政推动更加有力。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2010年以来的历次云南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云南省政府重点督查的重要工作强力推动。国家质检总局也将其列为云南省部合作的重要事项,给予大力支持。全省各级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部门协作更加有效。省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施质量兴省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建了工业产品、农产品、工程、服务、环境5个专责工作组,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质量兴省工作。
企业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广大企业认真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机构,加强质量教育培训,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开展以质量兴省在行动为主题的质量走廊创建活动以来,云南省共打造各类示范项目1799个,设立大型宣传牌174块;加强12315、12365、96128等专线建设,社会质量咨询和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工作,着力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质量四兴”
工作蓬勃开展
抓住“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4个重要载体,整体推进,突破难点,形成了质量兴市(县)全面实施,质量兴业有效开展,质量兴企蓬勃推进,质量兴品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质量兴省战略向纵深发展。
质量兴市(县)全面实施。各级政府及时出台工作意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适时召开推进会议,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昆明、曲靖、保山、德宏、迪庆、怒江、普洱等7个州(市)政府先后设立了政府质量奖。云南省自2003年启动省级名牌评选工作以来,云南名牌产品已经超过400个。
质量兴业有效开展。各有关行业、部门及时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把质量工作纳入本行业“十二五”规划,将质量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行业质量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质量兴企蓬勃推进。在512家企业深入开展“两提升、两争创”活动,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国家和云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6家、237家,树立了企业质量工作典范。
质量兴品成效显著。完成了丽江玉龙雪山管委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云南名牌产品达到40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达到56件、1398件和69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33个。“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160个,品牌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质量总体
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质量兴省战略,云南省紧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4个重要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保持了总体质量状况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重要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农产品抽查合格率稳中有升。2012年产品实物质量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精品优质工程不断涌现,13个工程获国家级奖项。全省没有发生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8.14,较2010年提高了1.65,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逐年缩小,接近西部平均水平。重要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农产品抽查合格率稳中有升。
工程质量全面提高。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精品优质工程不断涌现,10个工程获国家级奖项。其中:1项获得鲁班奖,2项获得国优金奖,7项获得国优银奖;平锁、安楚等8个公路建设项目荣获国优奖,成为公路工程获奖最多的省份之一。
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旅游标准化示范项目达到128个,中国绿色饭店、云南省星级美食名店、云南省特色美食名店分别达到134家、102家和100家,游客满意度指数稳步提升。
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以上,河流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质量基础
不断夯实
在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中,云南省投入资金着力夯实“标准化、检测能力建设、质量教育、诚信体系建设”4个重要基础,构筑促进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形成了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专利创造能力稳步提升、人才培养再上台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的良好局面。
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云南省已组建15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制修订3项国际标准、326项国家标准、276项行业标准,发布1000余项地方标准,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标准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
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完成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和国家热带农副产品、太阳能热水器、橡胶及乳胶制品、普洱茶质检中心等5个国家级检测机构的建设工作;国家有色金属、高原电器、磷化工、螺旋藻质检中心正在抓紧筹建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人才培养再上台阶。云南省质监局与昆明理工大合作设立质量发展研究院,成功申报质量工程与管理博士点和质量统计、质量法学2个硕士点,填补了国内空白。2013年起,该院本科、硕士、博士对外招生,拓宽了全省质量人才培养渠道。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大质量工作信息平台和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和分类监管取得初步成效,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全省专利申请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趋合理。2011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3191件,占当年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44.6%,同比增长49.0%;专利授权1838件,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43.8%,同比增长 36.6%。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
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向质量要效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所在。从实践经验看,没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不讲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质量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要坚持创新驱动、以质取胜,着力推动质量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
当前云南省正处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的决策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三个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云南产品核心竞争力、夺取“三大战役”胜利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云南省企业、产业和县域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穿得舒心、买得称心、住得安心,让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净,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