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上海口岸: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发祥地的百年变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增广贤文》有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2013年是中国国境卫生检疫14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笔者有幸跟随摄制组,寻访上海口岸卫生检疫的历史旧迹、人文轶事、海空新景、港口全貌,亲身感受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发祥地的时代变迁。回望百年,沧海桑田,百舸争流,人间巨变。

  

  6月30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宣告当年的梅雨季在这一天结束。

  出梅即是盛夏,烈日当空,热浪袭人。中午时分,摄制组一行在吴淞军港外守候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准许进入。车子缓缓地沿着防波堤前行,不一会,在一座白色的小楼外停了下来。

  “小白楼到了!”带队的国家质检总局卫生司的同志高喊了一声,大家纷纷提振了精神。

  这是一座粉墙赤瓦的砖混结构建筑,很好地融合了西方复古式样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因其外墙颜色而得名“小白楼”。小白楼始建于1935年,始为吴淞海港检疫所用房,后改作他用,历史上曾先后接待过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政要人物。

  小白楼主楼由一座五层的塔楼和两层的排楼组成,后院是一圈平房。正门前的院子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小花坛,碧绿的女贞和火红的凤梨相映成趣。迈上石阶,推门而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扑面而来。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一门内外,凉爽和湿热竟还能神奇般地隔绝开来,让人不得不感叹建造者精湛的匠心和工艺。

  这就是吴淞海港检疫所旧址。沿着屋内回旋的楼梯缓步而上,阳光透过顶棚的玻璃窗投射下来,屋内的氛围宛若当年的幽静安宁。站在五楼的窗前,只见院中绿树参天,芳草遍地,百米开外的黄浦江静静流淌,大小船只来往穿梭,视线更远些,江水在吴淞口向东汇入长江,烟波浩渺,一望无际。

  光影回转,岁月倥偬。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的先驱者伍连德等仁人志士,在当年异常艰难的时局下孜孜以求、星夜不息的求索身影仿佛穿越了历史的烟尘,如影似梦,宛在眼前。

  嘀——厚重的汽笛声将人的思绪从记忆的深海中拉回。移步下楼,突然发现,后院中央有一株前人手植的桂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覆满了整个庭院。

  此情此景,万语千言不能尽,遂赋诗一首曰:窗前千帆穿云边,庭中桂子枝满园。百年一梦人间月,吴淞口外水如天。

  

  离开小白楼,车子载着摄制组一行沿着纵贯上海南北的高架路,穿过外滩隧道,稳稳地停靠在中山东一路13号。

  这是一座大气古朴的西洋风格建筑,始建于1927年12月,占地近6000平方米,主楼总高度79.2米,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大楼正门面向黄浦江,入口处矗立着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门廊高耸,威严壮美。

  大楼最富盛名的当属顶部的海关大钟,这是一座逐级收拢的有着哥特式尖顶的四面钟楼。海关大钟每日精准、悠扬的报时钟声已经响彻了一百多年。钟楼顶端旗杆所在的经纬度,曾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十里洋场的旧时代,由吴淞口驶入黄浦江的万国轮船皆以海关钟声敲点为准,办理进港靠泊入境手续,按时装卸进出口货物。

  大厦巍峨,江水无言,唯有斑驳的花岗岩石面和磨得泛亮的金属栅栏忠实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上世纪30年代,在东北防治鼠疫20年终大获全胜的伍连德博士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卫生署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兼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任职七年间,伍氏先后将厦门、武汉、天津、秦皇岛、汕头等十多个海港检疫所从洋人手中接收为卫生署直辖机构,一改海港检疫由外人把持掌管的局面,并主持制订国境卫生检疫法律法规,统一全国领导管理体制和各项检疫业务技术标准,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在异常艰难的时局里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

  伍连德博士因其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开天辟地的防疫功勋,遂被后人奉为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第一掌门人、中国预防医学鼻祖、公共卫生学先驱,蜚声中外,永载史册。

  如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钟楼顶端迎风飘扬,上海市口岸办、上海海关、上海浦江检验检疫局等多家单位在这里入驻办公。大楼底下的外滩,游人如织,万轮竞渡。浦江对岸,陆家嘴金融城幢幢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

  

  海港检疫之奇、之苦,莫过于锚地检疫。

  7月1日傍晚时分,摄制组一行搭乘交通艇,跟随上海宝山检验检疫局两名检疫官,赶赴吴淞锚地。时值夕阳西下,阳光铺满了整个江面,来往的轮船驶过,翻起道道白色的浪滔,浪花飞溅,浪尖跳动着金色的光芒。江天之间这般犁波耕浪的美景让摄制组一行惊呆了,禁不住发出声声赞叹。

  “别看风景不错,登轮检疫的危险却无处不在。”随组的上海检验检疫局卫生检疫监管处副处长王桂江回忆说,早年,除却风急浪高的恶劣海况不说,单是风平浪静的寻常日子,就有多名检疫员葬身江底或身负重伤。一席话,大家都不免有点担心起来。

  交通艇开足马力,向吴淞1号锚地进发。18时许,目标船“九华海”轮近两百米长的庞大身躯横亘在辽阔的江面上,一面黄色的检疫黄旗高悬在桅杆顶端。交通艇驾驶员熟练地掌舵方向,瞄准绳梯的位置,逆着水流缓缓地靠了上去。

  仿佛一个急刹车,两船相靠的巨大反作用力让坐在底舱的几个摄制组成员差点摔倒。

  经过几次反复缓冲靠泊,交通艇终于紧紧地咬住了“九华海”的船舷。两名检疫员整理下行装,准备攀上去了。只见他们头戴大盖帽,身着白色夏季制服,外佩橙色救生衣,瞅准交通艇往上冲顶的瞬间,一个箭步跨上踏板,两手紧紧握住粗绳,待绳梯不再晃动的时候,这才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向上爬去。

  “看似寻常,大家千万要小心。”王桂江对摄制组的其他成员叮嘱道,“攀爬绳梯的时候务必集中精神,手脚依次交替向上,千万不能双手同时离绳。”

  半小时后,摄制组一行终于全部安全攀上大约三层楼高的轮船。站在宽阔的甲板上,几个体形比较胖的同志气喘吁吁——“没想到体力消耗这么大。”

  趁着大家歇息的工夫,检疫员已经按照标准流程对轮船和人员完成了入境检疫手续。“当前,我们对来自鼠疫、霍乱、黄热病受染国家或地区的轮船实施锚地检疫,以防止这三大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境内。”王桂江继续介绍道,卫生检疫的萌芽最早起于海港检疫。大航海时代,荷兰人认为一切疫病皆由海港传入,对货船、船员实有检疫之必要。据上海江海关《上海口岸理船厅章程》“凡进口船上有瘟疫之事,须在海界三里外停泊,头桅上挂黄旗……不准有人私行上下”之记载,锚地检疫也正是中国海港检疫的最早形式之一。后来,随着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逐步科学全面,在风险管理和便利贸易的思路主导下,卫生检疫才衍生出靠泊检疫、电讯检疫、随船检疫等诸多形式,但业界普遍认为,锚地检疫仍是海港检疫的精华和代表所在。

  两个多小时后,交通艇载着顺利完成任务的人们返航了。此时,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夏夜的江面上开始吹起了凉风,两岸港区被灯光照亮的林立的塔吊依次向后退去。交通艇前方,屹立在吴淞口上百年的灯塔射出的光柱在辽阔的江天之间回旋,指引着往来的轮船,更远处,城市的万家灯火已然若隐若现……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