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从山东检验检疫局获悉,2013年上半年,山东检验检疫系统共检验进口废物原料15516批次、重220.7万吨、货值17亿美元,共检出不合格废物原料116批次,其中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68批次、重5014吨、货值346.4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4%、95.48%和205%。对于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该局均依法移交海关实施退运。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俗称“废物原料”)是一种资源性商品,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由于其来源于国外回收体系的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风险。山东检验检疫局一贯高度重视进口废物原料监管工作,严格依法实施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监管。近年来,该局突出加强口岸执法把关工作,打好四套“组合拳”,强化环保不合格项目检出。2010年至2012年,累计检出环保不合格项目废物原料88批次、重1.67万吨,有效防止了环保项目不合格进口废物原料进入我国。
严防死守查违禁
我国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规定,进口废物原料中禁止混有放射性废物、爆炸性废物以及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经鉴别为危险废物的物质。这些禁止混有的物质与我国环境和国民健康安全密切相关,一般量不大,但危害性极强,是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对此,山东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严防死守,杜绝上述物质夹带入境。
今年4月,山东黄岛检验检疫局在来自乌拉圭的进口铜废碎料中截获未激发子弹,在来自日本的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中截获大量禁止入境油封电缆;2012年3月,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截获来自日本的夹杂医疗废弃物等禁止进境混有物的废塑料,其中一捆货物中夹带100千克左右、带有医用废弃注射液的塑料袋。
掏箱见底破伪装
我国实施严格的进口废物原料批批检验检疫制度,对进口废物原料逐批按照不低于50%和10%的比例实施开箱和掏箱检验检疫。
而一些试图向我国输入不合格废物原料的投机商人,采取好货作“表”、差货作“里”的打包方式,在集装箱门口装好货、箱底装差货,层层伪装,意图蒙混过关。
对此,山东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采取掏箱见底、拆包分拣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扩大开掏箱比例,层层破除伪装,使一批批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现出原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山东检验检疫系统共检出环保项目不合格进口废纸、废塑料66批、重4913吨。
统一标准降风险
进口废塑料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容易出现夹杂物超标、未清洗或清洗不净等环保不合格情况,上述问题一直是进口废物原料检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减少对环保项目不合格废物原料错判、漏判的几率,山东检验检疫局多次组织一线人员进行现场研讨,统一判定的目光尺度,研究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要求的判定原则。今年上半年,山东口岸因未清洗或清洗不净等原因判定为环保项目不合格的进口废塑料达51批次。“这些废塑料一旦入境,将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分析辨真伪
2012年9月,黄岛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废纸进行现场查验中发现,货物均为白色薄条状或薄片状,总体外观状况无明显异常。但其中大量货物较普通废白纸具有较高的韧度和强度,在燃烧试验出现异于废纸燃烧的刺鼻气味。经取样送试验室检测,该部分产品为无纺布类产品,不是纸或纸板产品。“废白色无纺布类产品与废白纸类产品在外观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在加工利用工序及风险控制上有很大差异。近年来,山东检验检疫局从一线到检测实验室都强化了固体废物属性研究,严防进口固体废物鱼目混珠、闯关入境。”一位常年工作在口岸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向记者介绍。
据悉,自2012年以来,山东检验检疫局通过检验检测,共截获掺杂使假、以废充好的进口矿产品11批次、重8.42万吨、货值983.88万美元;油品22批、重1.52万吨、货值880万美元,有力保证了进口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