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职责定位,实现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既是探索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检验监管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去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全面部署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今年5月21日,批准首批9家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辽宁沈阳出口切削机床质量安全示范区不仅榜上有名,而且成效突出:国家质检总局将一次性批准沈阳机床示范区内33家企业为出口免验企业。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对此作出批示:“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为我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进一步加强后续相关工作,强化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作出批示:“请辽宁检验检疫局认真落实批示精神,把机床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题 记
飞翔,是翅膀对蓝天的渴望,也是翅膀对大地的眷顾。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和风细雨里,一项新近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质量监管政策,在辽宁大地贴地飞翔,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沈阳,引发了一股“冲击波”。2013年5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首批9家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沈阳地区出口切削机床质量安全示范区不仅跳级进入“国家队”,而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国家质检总局将一次性批准沈阳机床示范区内33家企业为出口免验企业,而且将在沈阳召开全国出口工业产品示范区建设现场会。
记者在沈阳机床集团采访时,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感动,似乎连那一台台整装待发的车床都是一团团、一簇簇绽放的花朵。该集团工会主席车欣嘉说:“这是富有含金量的荣誉,是可以触摸到的光彩!”
荣誉如火,是温暖,也是激情。
回首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我们会发现,质检工作之路总是与质量文化相伴而生,质量文化具有文化特性,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质量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质检工作之路就是一个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创新、不断扬弃、不断超越的过程。
本世纪前10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一次“狂飙突进”。业内人士都知道,旧的管理体制下,检验检疫的“烧杯”已经盛不下进出口商品的浩瀚。基层一线经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形成了诸多检验监管模式,虽然异彩纷呈,但是所有的创新思维中都暗含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企业的诚信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的体制中,让企业的诚信、生产者的良知复苏。
2011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组织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调研,一份《关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调研报告》呈送到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案头。支树平局长很快作了长篇批示,敏锐地定位:“这件事抓得好,调研报告也有价值。”他明确指示:“值得总结,应该深化。”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立即作出了具体部署。
2012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这是一个指导书,也是一个动员令。作为指导书,归结成一句话就是: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作为动员令就是: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建设一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又出台了“实施细则”。此举可谓“一石三鸟”——建成出口工业品示范区、服务区域经济示范区、检验检疫制度创新示范区。
应该说,作出这样的决策,摸准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脉搏。
因为,工业总是承接着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基础。
因为,我国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
因为,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低迷,使他们尚在泥潭中挣扎。这个时候,把我们的着力点放在助推工业品出口上,为出口工业品减负、铺路、助力,正好可以挤进发达国家留下的市场空隙。美国约瑟夫·朱兰说:“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最有效的武器!”
正是这些观念激活了各方面的兴奋点。也正是这样的兴奋,在不同的层面激发了同样的情怀,同样的执着。于是,全国各地积极申报,首批9家示范区于今年5月浮出水面。这是差别化管理,因为有差别才有传播价值。
“这是检验监管体制的一次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救赎!”辽宁检验检疫局机电处处长李实阳说。
在出口工业品中,建立质量安全示范区,这是第一次。给示范区内所有企业一次性戴上“出口免验”桂冠,这更是第一次。两个“第一次”叠加在一起,编织成一个光环,飘落在辽宁沈阳。
为什么是辽宁?为什么是机床?辽宁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吕忠武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由。
辽宁是个工业大省,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使辽宁获得了“共和国长子”的美誉。但是,长子总是背负着家庭的包袱,在一个时期里,承受着国企的“三座大山”(冗员、债务、办社会),陷入了体制化的瓶颈约束。进入新世纪,东北地区弯道超车,吹响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国家质检总局把握了这个动向,适时与辽宁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扶持辽宁工业复兴。
扶持工业的切入点在哪里?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母机。于是,辽宁检验检疫局选择了沈阳机床产业集群,把它打造成出口示范区。
机床是沈阳的传统产业。1995年,在传统工业酝酿体制上的“破蛹蜕变”之时,一笔世界银行贷款撬动了一场资产重组。由原来的三大机床厂组建而成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随后扩展到昆明和德国的阿瑟斯雷本。
2004年沈阳机床产销量突破5万台,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2011年,美国Gardner出版公司发布“世界金属加工机床排行榜”,沈阳机床集团产值27.8亿美元,首次位居世界机床企业销售产值第一位。2012年,生产机床41567台,产值182亿元,仍居世界第一,其中出口货值3058万美元。
“第一是个什么概念?”采访中,记者让公司行政总监董凌云给出一个通俗的描述。他说:“销售收入全球第一、技术上处于第一方阵前列。特别是在数控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方面,摆脱了德国西门子和日本发那科的制约,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搭载自己的机床主机,与日本马扎克、德国吉特迈旗鼓相当。沈阳机床产品覆盖金属切削机床的车、钻、镗、铣四大领域,并且规格上从小到大到重大型都有,实现了多品种、全覆盖,提供解决方案能力强,整体成套性全球评价最好。”沈阳机床集团只是一个核心企业,与之相关联的企业还有32家。在工业园区、在示范区,在精细化管理的氛围里,仿佛能感受到品质在空气中弥漫。
工业是一首交响曲。我们要聆听的是,属于检验检疫那一段旋律。
面对每一个采访对象,记者都会问一个问题:“检验检疫做了什么?”辽宁沈阳检验检疫局局长于凤琴感叹道:“回过头来看,沈阳机床进入国家级示范行列,那不是一天的工夫,是我们几十年连续抓质量积累起来的。我们是一级带着一级干,猫着腰、沉下去踏踏实实抓质量。”
“如果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的砺石就是实验室。坐落在沈阳的国家级机电产品重点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沈阳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张伟说。
记者在辽宁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即中认北方实验室)采访时,在实验室里看到的全是机床零部件。该中心主任孙文说:“企业对国外的新标准并不很熟悉,我们就要把实验室做成企业的内部实验室。”
董凌云对记者说:“沈阳机床一路走来,检验检疫人员总是与我们风雨同舟、贴身把关、贴心服务。”他指着沈阳检验检疫局机电处副处长丁乙说:“我还是老厂的普通技术员时,丁处长就在为我们把关。”
车欣嘉对记者说:“在所有的政府部门中,只有检验检疫跟我们最亲,他们一直在管控着我们的质量。早期,他们对我们出口的每一台机床都要检验。丁处长对我们厂的产品质量状况比我们都熟悉。他头脑里装着一部沈阳机床的质量发展史。”
丁乙总是在忙碌,好不容易吃上饭,记者把他从餐桌上“揪”了下来接受采访。他说,从1989年开始,他伴随着沈阳机床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他见证了老机床厂出口创汇的筚路蓝缕,他陪伴了技术革新的小打小闹,也经历了国际市场标准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性能标准熟悉,对安全标准不了解,特别是对动态变化的国际标准掌握不及时,检验检疫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安全标准是企业的戒律。丁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力主企业改进“急停开关”的技术问题。
“电源已经切断,机械还在惯性运转,这是很不安全的。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丁乙经常做的事,就是为企业提供来自国际市场的最新标准和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风险预警。他曾经投入很大精力,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CE、LVD、EMC和机械安全认证等。
说到管理体系,辽宁检验检疫局局长崔茂森如数家珍,他说:“从机床产业聚集区到示范区,我们植入了6大管理体系:全社会质量安全联动体系、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体系、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质量诚信监督体系、推进名牌战略和区域品牌建设体系。”
有人将其称之为“辽宁模式”。“辽宁模式”能不能进入国家队?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的冯斌处长两次现场考核。5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司长王新来到沈阳调研,给予了充分认可。
管理,带给你的是看不见的文化。质量,带给你的是看得见的未来。换言之,没有品质,也就没有尊严。
王新对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中国产品质量仍在被外国诟病,我们出口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质量还很糟糕,而‘中国制造’不仅是质量问题,还是关乎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制造和出口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尽最大努力管好。”
这番话让记者体会到,建立示范区的“放”,绝不是对市场的放任,也不是对职能的放弃,而是理念的解放和模式的开放。由此,记者想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士比在《质量无泪》一书的一段话:“今后十年,越来越多的产品、部门和公司将会终结,绝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质量。”
美国企业解决质量问题,保持基业常青的秘诀有两个:一是创新,一是管理。创新缔造经典,经典注定被铭记,因为经典的价值在于传承的生命力。
中国检验检疫体制将两者融合而成“管理创新”。王新说:“进出口检验监管工作亟须创新思维、转变职能。就是要把不该管的放掉,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理者的消失。”这与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主张的“去除管理”境界不谋而合。
这就是让检验检疫部门的质量监管,像空气、像阳光一样,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管理者不再是保姆,管理制度不再是精神压抑和思想束缚。
辽宁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吕忠武把这个理念理解为宏观质量管理,他对记者说:“出口工业品示范区的管理学价值就在于,把微观管理提升到宏观管理,从而让我们更加贴近于大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职能,由产业优势到质量优势,由质量优势到出口优势,由出口优势到发展优势。”
辽宁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吕小斌分析:“地方提出转型升级,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简政放权,两者在出口工业品示范区这个平台上形成了叠加效应,产生了一股正能量。”
从微观质量管理到宏观质量管理,最欢迎的是企业。
车欣嘉说:“国家质检总局的这一举措正好跟我们公司的战略规划相吻合。”
董凌云说:“一块示范区金字招牌,带来了三大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就是减费,减费就是利润;二是间接的效应,就是加快了物流速度。现代企业竞争不再是价格竞争,而是效率和服务的竞争;三是附加效应,就是帮助我们给供应商的头上套上了一道‘质量箍’。”
7月的北国,满目苍翠,大地流淌着丰饶的绿色。绿色,是能量的合成,是希望的象征。人们期盼的首批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即将在沈阳召开。可以预见,这将是一次宏观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高层次演绎和高水平聚集。
让我们伸出双臂,拥抱这个盛会,拥抱这个盛会带来的检验监管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