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重庆市质监局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在综合标准化的引领下做精区域特色文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羽翼,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第五抽查组近日到重庆抽查时,对重庆因地制宜实施“六个一”、“五个主”工作模式,力创“五个效益”,加快建设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出了客观评价。
探索与实践
推行“六个一”模式
2010年,重庆正式获批启动第七批14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近3年来,重庆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助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坚持以项目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增收为目的,运用综合标准化,积极探索建设规律,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在创建过程中,通过积极推进“六个一”工作模式:即选好一批项目、建立一套体系、做强一批龙头、创立一批品牌、带动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使示范区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选好一批项目,是夯实标准化建设的基础。”重庆市质监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重庆选择了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粮油、蔬菜、畜牧、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作为建设项目。因为迈出了正确、扎实的一步,重庆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各示范区也在积极建立一套体系,强化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璧山县,与重庆主城区仅一山之隔,利用当地便利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特征,抓住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机会,推动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通过产前“加强基地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产中“制定种植规范、严格投入品监管措施”,产后“强化质量监管、创建风险预警平台”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实现年总产值达7.66亿元,拥有了10%的重庆蔬菜市场占有率。重庆各示范区都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制定完善了示范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包装技术、储运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等。
除此之外,建立一套体系,即一套符合地方特色,能够指导示范区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是重庆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另一经验。他们将使用的技术标准简化为简明技术手册或操作卡,发放到农户手中,指导农业生产。
做强一批龙头,打造产业依托的重要载体,重庆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市场”等3种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创立一批品牌,把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品牌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标准化农产品的市场品牌,提升产品的内涵,为打造名牌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带动一批产业,这是农业标准化植根的土壤。各示范区积极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联结,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效益、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如石柱县优质辣椒栽培示范区为了延长辣椒产业链条,不断增加椒农辣椒原料的附加值,先后成功引进了重庆小天鹅、重庆怡留香、重庆谭妹子、重庆毕兹卡等辣椒龙头加工企业,促进辣椒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精细化。在标准化的助推下,武隆的高山蔬菜产业化、忠县的柑橘产业化进程加快,成长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则是重庆稳固产业发展的根基。据统计,与示范前的2010年相比,示范区农户户均收入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5%和21.2%。示范区直接带动脱贫户数837户,脱贫人口2511人;间接带动脱贫户数1227户,脱贫人口3681人。
质量与效益
“五大成效”集中体现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的好与坏,要以综合效益作为评价。重庆在建设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有力地促进示范区“五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品牌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效益方面,示范区农产品总产值近70亿元是重庆农业标准化建设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经初步统计,重庆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面积已达14万公顷,示范农户13217户;农产品总产量累计增加522万吨,较示范前增长27.7%;总产值达到69.09亿元,较示范前增长25.3%。
社会效益方面,目前,重庆全市“1+28”的农产品质检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覆盖了1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技术效益方面,催生出了一系列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准。重庆石柱县优质辣椒栽培示范区就充分利用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机会,承担石柱县加工型辣椒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辣椒主栽品种的加工适宜性研究,对鲜辣椒、干制加工等37个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石柱辣椒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品牌效益方面,如今,重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累计创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26个,培育无公害农产品468个,绿色食品395个,有机食品71个。
生态效益方面,通过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的农业技术,大大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如在江北光大集团奶牛养殖示范区通过订单农业,发动周边农户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荒山、荒坡地,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和牧草,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收获与体会
坚持“五个主”工作思路
重庆在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五个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政府主导、坚持质监主管、坚持行业主抓、坚持企业主体、坚持专家主评,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了农业标准化创新发展。
政府主导——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中,同步加强了对农业标准化的规划,通过全市技术标准战略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区县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重庆第七批14个示范区所在地区县政府也将农业标准化纳入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加强了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
质监主管——质监部门积极履行重庆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把农业标准化纳入技术标准战略和标准化发展纲要,强化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强对示范区全过程督促管理;强化对重要农产品质量控制、生产与加工良好操作规范、农产品流通等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工作。
行业主抓——充分发挥农委、商委、供销社等行业部门在农业产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各部门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配合和支持,建立起各有侧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
企业主体——积极引导企业、经济组织和协会参与或承担示范区建设的任务,发挥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专家主评——充分调动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重庆市农技总站等农技推广机构的优势,加强农业标准研制、基础数据采集、标准培训宣贯、标准效益评估等工作。
面对未来,重庆将继续按照国家标准委关于“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效益,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的要求,运用综合标准化手段,在提升质量方面做到:抓规划、抓模式、抓体系、抓标准、抓品牌、抓实施、抓管理、抓推广、抓合作、抓队伍;在提升效益方面实现提升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拓展文化效益,发挥生态效益,创造政治效益,让标准化助推农业现代化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