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火、除燥、降温……炎炎夏日,各种防暑饮料的宣传随处可见,也很合时宜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饮料是否真有其效,它们的功能和技术规范又是否有标可依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场。
连日来的艳阳高照,令商贸市场以及街边摊点的饮品生意异常火爆。记者注意到,冬春时节里热销的奶茶、咖啡等饮料纷纷退居二线,而各种凉茶、绿茶、酸梅汁等具有去火功效的饮料则被整箱整批地搬至醒目位置。
“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白云山凉茶、酸梅汤……”6月28日,在北京北苑家园附近的物美超市,记者以口腔溃疡之名要求推荐些去火的饮料时,销售人员一口气说出了好几种饮料名字,“这些饮料天天都在电视上打广告,去火降温的效果都不错。”
这些饮料的去火降温效果真的像广告宣传的那么神奇吗?记者联系到国内一知名饮料公司,据其客服人员介绍,该品牌凉茶产品之所以具有去火功效,是因为在配方中加入了菊花、甘草、金银花、夏枯草等具有预防上火作用的草本植物。
而在其他防暑饮品的配料标签中,也都有类似的中草药成分。白云山凉茶的配方中含有天冬、麦冬、金银花、玄参、甘草等多味药材;和其正凉茶也在其配料表上标注了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草本植物;十花汤标称有萃取与药同源的葛根、莱菔子、甘草、山楂等草本植物;王老吉的配料中也含有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等……而这些中草药大都具有调节肠胃失调、清除毒素、解暑降热的功效。与此同时,一些绿茶、水溶C、柠檬汁、柚子茶、雪梨汤等也宣称富含维生素C,具有提神醒脑、下火降温的功效。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柯李晶博士曾经做了一项名为“1种凉茶饮料预防饮食诱导上火功效的人体观察”的研究,其研究通过对4名志愿者的人体观察,初步测量出凉茶干预能够起到一定的清火、散结、消肿等预防上火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含有中药配方的被试凉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热性饮食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下调白细胞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增幅,抑制内毒素的上升。
虽然短时间饮用,这类功能饮料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暑去火功效,但是长期饮用是否能够“药到病除”的效果呢?国家高级营养师邹烨表示,瓶装的凉茶属于功能性饮料,因为含有降火的中药,所以都具有一定降火的功效,适量饮用解渴降火是可以的,但是长期饮用指望它来降火就不太合适了。而且体质偏弱的孕妇和儿童不宜多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三高”人群也要谨慎饮用。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适用人群的提示十分少见,很多饮料都只标功效,没有标示适用人群和食用方法,或者避重就轻地提一下“不适宜人群:少年儿童”等类似的字眼。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凉茶类饮料的产业价值已超过百亿元,产品类型有几十种之多,但是其行业标准与规范还处于起步状态,不仅其临床功效和生理、生化机理尚未得充分的实验数据的验证,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有待完善。
记者通过查询国家标准委网站了解到,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凉茶类饮料含量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按照2009年年底颁布实行的《饮料通则》中的提法,饮料产品中包括“运动饮料”和“特殊用途饮料类”。其中“特殊用途饮料类”的定义与具有祛暑功能的饮料更为接近: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体特定功能成分适应某些人群需要的饮料。不过,标准中对于这些特定功能的成分,主要是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可用量来添加,并没有明确规定。
2012年6月,广药集团正式启动了凉茶国家标准的研究项目,从凉茶配方生产工艺等环节进行技术标准研究,目前尚无进一步消息。
“行业标准的缺失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凉茶类饮料在发展过程中备受质疑,与多种非食品类药材的使用有所关联,“直到卫生部将夏枯草、布渣叶、鸡蛋花等列入第三批新资源食品名录,情况才有所缓解,不过仍需要尽快出台公认的标准,才能使行业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