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生多起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产量达140万吨,占全球茶产量的33%,却是“大而不强”,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农残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尚普咨询食品行业分析师认为,农残超标事件时有发生,屡次进入公众视野,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现行的茶叶农残标准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很多茶业企业只做抽检;二是目前茶叶种植过于分散化,造成监管困难,农药使用标准各地不一,难以保证在种植环节的质量把控。要想真正把茶业做强做大,除了在茶叶的品质等方面做好以外,要做到真正杜绝农残超标问题。
根据《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6130-2010),当前我国对茶叶农残的检测项目仅7项,只有灭多威、硫丹等可以查询到最大农残限量数值。国标中,毒死蜱、吡虫啉、百草枯等常用 农药均没有规定最大农残限量,这意味着执法部门无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对比欧盟和日本制定的茶叶农残标准,可以发现,欧盟、日本制定明确残留标准的农药 品种比国内多很多,对可检测的农药几乎都设定了最大残留量,因而农药检测都有规可依。双重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出口发展。
目前茶叶的种植基本都是分散农户的模式,这种做法难以对质量进行控制,因为成本的关系,企业在生产环节上只能做到抽检,而无法每家每户都进行检查,要加强监管,茶叶种植生产模式和产业链亟需做出根本改变,从而实现集约化的种植和生产,然而,茶很多都是长在山里,分布得异常分散,要实现集约化生产难度要比其他农产品大得多。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茶叶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茶叶市场前景良好。但目前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像立顿红茶或者川宁一样,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农残是最大的拦路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