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定要确保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的进口食品!”面对新形势,厦门检验检疫局将检验监管重心转移到进口食品上,依托集中监管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将检验监管的链条“前伸后延”,筑起了一道进口食品“防火墙”。
知己知彼
要打好食品安全保卫战,首先要了解企业。今年以来,厦门局积极探索进口食品源头管理,实现以检验检疫为主向检验检疫和监管并重转变。
厦门局是大陆最主要的台湾食品进口口岸之一。在塑化剂、毒淀粉等事件发生后,厦门局尝试收集台湾地区进口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信息,目前已经收集368家企业,几乎涵盖所有台湾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当台湾发生“毒淀粉”事件后,厦门局第一时间就对台湾官方公布的问题企业作了筛查,直至确认没有问题企业的相关产品通过厦门口岸入境。
进口乳品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厦门局没有停留在检验把关层面,而是下功夫抓好源头,强化对进口商的监管。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首席质量官等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督促进口商增强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实现监管产品与监管企业并重。
此外,该局构建完善的进口乳品安全溯源体系,督促进口商严格建立乳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截至5月10日,辖区已备案进口乳品收货人49家,进口乳品收货人在备案管理系统中录入进口和销售记录共947条。经过严格把关,厦门局的进口乳品不合格检出率位居全国前列。近4年来共检出不合格乳品33个批次,平均不合格检出率2.8%,涉及产品有婴幼儿配方乳粉、脱脂乳粉、乳清粉、乳酪等。
重点歼灭
既要确保安全,又要快速通关……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厦门局依托电子监管平台,综合评价产品来源地的食品安全管理状况、产品特性、既往检出史等因素,结合风险预警通报情况,制定不同类别产品的重点监控项目,及时发现不合格食品。
2013年1月,厦门局对来自越南的红茶实施重金属检测,结果检出重金属铬含量为22毫克/千克,超过我国相关规定的“茶叶中铬含量小于等于5毫克/千克”要求。为此,该局加强布控,对进口茶叶重点检测铬含量,连续在泰国、印度、越南进口的茶叶中检出铬超标。此事引起国家质检总局关注,先后在全国口岸发布了3次重大风险预警通报。
近年来,厦门口岸酒类进口量从2008年的397万升至2012年的3435万升,5年增长8倍多,列全国各直属口岸第七位。面对日益增加的葡萄酒进口量,厦门局率先启动进口葡萄酒分类管理,将进口葡萄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分级。对列入一类管理和二类管理的进口酒,通过电子闸口系统直接发送放行指令,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快速通关;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三类管理进口酒,发送查验指令,调柜到检验检疫专用查验平台中进行现场查验,集中监管、加严监管。近3年,该局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酒196批,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
跟踪追击
抓好食品安全,还必须完善储存、销毁等后续监管链。2012年7月,欧洲联盟委员会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的通报,荷兰当局从韩国出产的一款膳食纤维(低聚半乳糖)样本中检测到沙门氏菌。厦门局获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对辖区进口奶粉进行了逐批排查,结果发现两家公司从荷兰进口的6批婴幼儿奶粉中,曾使用韩国低聚半乳糖为原料,有可能受沙门氏菌污染。该局立即封存3424箱46.22吨库存产品,并责令这两家公司召回已销售奶粉。
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有一个恒温进口葡萄酒存储场。检验检疫人员在这里指导相关企业整改进口葡萄酒标签不合格。厦门局出台了《进口食品储存场所监督管理规范》,在指定储存场建设可视化监管平台和进口预包装食品后续监管规范。一旦在口岸发现标签不合格的预包装食品,就根据规定转入指定仓库内限期存放整改。从口岸查验、发布指令、运输、储存场所衔接、标签整改到整改监督,全过程处于严密监管状态,有助于督促进口商及时处置,提高对进口食品监管的有效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