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纪实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希望能早日加入这个队伍!”贵州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院长谭克刚由衷地对记者说道。在6月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闻讯赶来“旁听”的谭克刚心情格外迫切,“低压电器检测是我们院的技术优势之一。从会上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风险监控工作还没有覆盖该领域,我们争取尽快加入进来填补空白”。

  从2008年起步至今,从国家质检总局到各省质监局,从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到各地质检机构,从线上舆情监测到线下风险控制,从事后监管到防范在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正在从上而下、有声有色地全面展开。和谭克刚率领的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一样,越来越多的机构已经或计划加入其中,共同为产品质量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

  从理念转变到工作“质变”

  2008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质检总局“三定”方案中,新增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职能,并明确由产品质量监督司承担该项工作;

  2009年,产品质量监督司新设职能处室,首次提出风险监控科研项目立项建议;

  2010年,选择社会关注度较高、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的消费品,试点实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挂牌成立,风险监控科研项目顺利通过“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

  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正式启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职能是新定的,处室是新建的,理念是全新的,方法是创新的。5年来,沿着一条脉络清晰的新轨迹,踏着改革创新的有力步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一路前行。

  “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把风险分析作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011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将“严格实施风险分析”列为各项工作之首。风险监控工作虽然起步不久,却在质检工作“质变”方面迈出很大一步。它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质检部门经过深刻反思,在转变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

  筑建第一道防线绝非一日之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仅要求对已知的质量安全危害进行处置,还期望监管部门对潜在的、还没有统一定论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前瞻研判和提前防范;同时,消费者对产品本质安全的顾虑不断加重,对部分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国外标准规定的状况日益不满,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常处在风口浪尖上,容易成为媒体焦点和社会话题。应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创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新命题,而风险监控工作正是破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改革催生了风险监控工作,并贯穿始终。”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产品质量监督领域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成效初显的有益探索。”

  “通过开展风险监控工作,能够及时捕捉、分析、研判各种风险信息,并将风险研判结果反馈给其他环节,指导其他环节有效开展风险处置工作,从而有力增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监管成效。”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强调,风险监控工作是中国特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完整、无缝衔接的产品质量监督链条的重要一环。

  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顶层设计,而是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贯穿日常质监工作始终。“从事后监督到事前预防,从产品质量监督到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从判定性监督到分析性监督,每一步理念的转变,都带来了工作的改变。”浙江省质监局监督处处长沈华清感受到了这扑面而来的新变化,“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区域监管的指导作用,行业协会的辅助作用,在风险监控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寻路问道到大道初成

  两三年前,谈起风险监控工作,各地质监部门问得最多的是,这项工作究竟是干什么?是否有必要做?应该怎么做?如今,各地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河南、湖南、云南等省市质监局在风险信息管理方面抓出了成效,纷纷研发风险信息监测系统,定期编发风险信息刊物;吉林省质监局成立了风险信息监测协作网和风险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安徽、广东、河南、福建、广西、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市质监局组织实施了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上海市质监局率先制定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处置实施工作规范》;青海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实施风险监测奠定了基础;内蒙古质监局6月成立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中心和全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遍地开花,风险监控工作在探索中一路成长。

  26类产品的质量状况分析,18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覆盖了数十种产品。翻开厚厚一本《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2012年版)》,每一份报告都如同一篇学术论文,数据详实,分析深入,建议明晰,透过371页的内容,记者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风险分析报告之所以能及时高效、面面俱到,要感谢贯穿线上线下的舆情监测‘雷达’,它对前端信息源的有效整合,决定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方向。”据了解,为了在海量信息里捕捉有效风险信息,由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负责,研究开发了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于2011年开始正式运行,该系统可对主要网络媒体舆情信息的全天候监测,范围覆盖500多个热门网站和微博。“一旦报道量和点击量达到临界值,该信息就会被锁定、分析、处理。”2012年,该系统监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达到两万多条,提高了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反应能力。与此同时,协作网办公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为各地上报和共享信息提供了便利。2012年3月,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用户涵盖73家协作网成员单位和46家省(区、市)质监局监督处。截至目前,各地通过该平台共报送日常风险信息262条,风险深度分析选题104项,重点工业产品风险监测建议578项,风险分析报告36份。

  主动风险监测工作的启动,支撑了行政监管从点到面,真正实现了防范在前。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顺利完成了18种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动风险监测工作,以检测数据切实支撑监管部门风险处置。“2013年要再接再厉,严筛监测产品项目,严选承检机构,严格过程控制,分批次开展30类以上重点工业产品的主动监测工作。同时,各地也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积极做好‘自选动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安排,2013年的主动风险监测工作覆盖面更大、针对性更强,能更深层次地突显质量监管防范在前的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风险监测工作中,产品质量监督司始终坚持制度先行,制定了《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暂行管理办法》和《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建立了风险监测建议、方案、报告“三报送、三评审”等工作机制,提高了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技术平台搭建了,网络体系完善了,主动监测启动了,工作才能真正立体起来。目前,风险监控工作已初步建立了组织、信息、监测、分析和技术“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可以说,风险监控工作已经实现从探索研究、建设体系的起步阶段向加快实施、全面推进阶段的转变。

  从监测风险到筑起防线

  “不知道风险在哪,是最大的风险;不能及时处置风险,是最危险的风险。在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努力,摸清查实了一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这些成果得来不易,但是如果找不到出路,反而有可能变成烫手山芋,使工作陷入被动之中。我们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处置,使风险监控成为一个完整、闭环的链条,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魏传忠认为,风险监控工作发展到现在,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在于找到行之有效的风险处置方法。

  可喜的是,经过努力,系统上下在风险预警处置上已经初步趟出了一条路子。2012年,针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相继发生93号汽油导致汽车发动机故障的报道,结合地方质检部门反映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迅速组织专家对车用汽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联系有关油企开展行业调查,组织实施车用汽油风险监测,摸清了车用汽油存在的诸如未洗胶质等风险问题,修订完善了车用汽油产品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联合能源、环保、商务等部门,共同召开了全国车用汽柴油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通过加强部门监管和协作,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促进了车用汽柴油行业的整体质量提升。这为风险预警处置工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

  2013年“六一”前夕,上海市质监局以儿童服装、玩具为对象,在全国首次发布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预警内容虽不多,意义却不小,标志着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预警处置机制方面,已经破开坚冰,朝着理想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据上海市质检院院长季飞介绍,早在2012年,上海市在风险预警处置方面就有所动作。他回忆说,2012年3月,“节能灯周边电磁辐射惊人”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上海市质监局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获悉相关报道后,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对节能灯电磁辐射的检测依据、检测方法等进行了论证。在接到上海市质监局的紧急任务后,该院第一时间开展检测,得出并向社会公布了节能灯产品电磁辐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结论,成功化解了社会危机,安抚了公众的恐慌,也解救了受困的行业。

  一些产品的风险监控工作,更是直接推动了一个行业的质量提升。几年前,通过对我国被召回玩具的监测分析,国家质检总局锁定了邻苯二甲酸酯超标为风险目标,其不仅监测到了产品本身的风险,更是敏感地发觉了标准隐藏的漏洞。这项在玩具出口被召回批次最多的化学风险,在我国相关标准中并未提出限制要求。对此,质检总局对玩具安全开展了连续3年的风险监测,并组织各地机构广泛开展风险分析,促进了标准体系的完善。虽然只是一项标准指标的变化,但惠及的不仅是玩具出口企业,还有整个玩具行业,最终受益的是众多的消费者。

  虽然成果遍地开花、各地捷报频传,但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清醒地意识到,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刚刚开始,下一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出台风险监控工作指导意见,建立风险评估实验体系,等等。“第一道防线初步建立了,要让它坚不可摧,真正守得住安全底线,作为探索者和先行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刘伊婷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