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是一条坚定自信之路,也是一条改革探索之路。
如何让“特色更鲜明,步伐更坚实”,围绕完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工作机制,围绕如何成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广东检验检疫局凝聚全局力量,深入展开思考,谋划实现路径。
3月29日,在广东检验检疫局实践中国特色检验检疫监管机制动员大会上,该局局长李延辉发出了全面、系统、深入推进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的动员令;一个月后,该局《2013年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总体框架》闪亮登场。这一次改革,涉及整个业务模式的顶层设计与政策配套,涉及各个业务系统的优化整合与完善,涉及基层一线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完善分类 待遇有差异
通过考核和转换,广东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17000多家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实施了分类管理,同时完成了机电、轻纺和化矿产品风险分级工作,在34个分支局全面推进了分类管理合格评定程序电子化,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和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检验监管方式。2012年,该局共完成货物检验检疫417.01万批、货值2691.15亿美元,检验检疫覆盖率5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批批检验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商品快进快出的迫切需要。对此,李延辉分析认为,必须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建立新型监管体系,突出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及防欺诈,突出监管职能,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好,放得快”。
在此思路下,按照依法施检的合法性、质量风险可控、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预防为主、有所为有所不为、规范性共“六大原则”,广东检验检疫局在建立分类管理机制上不遗余力。
该局将分类管理合格评定体系,建立在以法检目录为依托的目录分类、以诚信管理为基础的企业分类、以检测项目为依据的产品风险等级分类“三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强化了重点商品检验机制、风险项目监测机制、一般项目监测机制和敏感环节监管机制“四种监管机制”。通过构建分类管理合格评定电子化系统,在不同监管模式下自动实现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布控拦截。
强化执法 链条重完整
在南沙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集中检管区的报检前台,赢海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经理郑振赵正在办理业务。郑振赵说:“从区内出去的货物质量有保证,国外客商信得过!”
近年来,广东外贸结构悄然改变,新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数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13年4月,广东检验检疫局在南沙建立国内首个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集中检管区,力求以点带面促进这一新兴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广东检验检疫局检管处处长钟帮奇介绍说,目前集中检管区有1万多平方米的专用仓库和查验场地,检验检疫人员驻区办公,实施报检、计收费、查验、抽检、出证、放行一条龙服务。
广东检验检疫局还研发了国内领先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与全申报系统对接,将单一的口岸监管延伸到对采购、储运、代理等市场环节行为的规范管理。
企业在组货装柜后,就在该平台如实录入出口商品信息,检验检疫机构根据企业的诚信、分类管理类别设置抽查检验规则,货柜车进闸时系统会自动显示检验监管要求,检验合格的货柜离区后直接装船出口,将之前一般需要3天的流程缩短为1天内完成。
钟帮奇说,自4月15日集中检管区运行一个月以来,共接到出口申报单7342票、1.2万标箱、货值52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天处理单证达300多票。规模以上组货单位均实现了业务量的大幅增长,增幅最大的超过80%。
据了解,为建设完整、闭环、可控的执法把关体系,广东检验检疫局提出加快建立“两个平台”,形成“两种口岸”,实现“三区联动”,这为口岸检验检疫监管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两个平台”包括口岸检验检疫监管平台和信息化平台;“两种口岸”包括实体口岸和延伸口岸。其中实体口岸指对外开放的港口、机场、车站以及车检场等,延伸口岸指利用全申报物流监管系统,使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特殊监管区域等成为口岸的延伸,并最终将上述三区的检验检疫工作与口岸检验检疫工作联动,从而打造更为完整的监管链条。
优化流程 提效是目的
在深化分类管理合格评定体系和完善检验检疫执法把关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国际通行的“流程再造”理论,对现行检验检疫通关流程进行分析、诊断和重新设计,按照监管有效、便利通关的原则,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对通关模式进行改革,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半年来,广东南海检验检疫局检务科科长冯慕贞感觉很轻松:每一份单证都能按规定时限在科室内部流转,每一个流转节点都被记录在案并可追溯。该局的“身份确认、集中报检、统一送单、限时出单”工作模式,利用条形码提高了证单录入速度,利用电子卡实现了身份确认,运用信息平台实现和客户双向沟通,达到工作节点流程控制,做到一个窗口对外。新模式运行后,25%的单证可以马上出单,70%的单证可以在1.5个工作日出单。
在2013年年初的优化业务流程管理现场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很重视对工厂的监管和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所有的改革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个重心,但针对自身工作模式和流程的系统化改革较少触及,“南海做法”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