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与往常一样,太平名威物流有限公司的报检员小顾从检务人员手中接过了“水水中转”单证,前后仅用了5分钟。
与此同时,几百米外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仓储场地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开箱卸货。这个集装箱是从厦门象屿转运过来的。箱内满载的玩具将在保税物流园区与其他货物重新集拼,运往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给那里的儿童带去欢乐。
所谓“水水中转”,就是国内内陆出口商在起运港将出口至不同国家的货物装载在一个集装箱内,由海关监管船运输至保税物流园区之后,在区内通过分拣与其他货物二次组合,重新拼箱出境。在整个出口流程中,保税物流园区就像一个邮局的分拣中心一样,将各个网点收拢来的“邮件”按照不同目的地重新分拣。这种作业模式对出口批次少、出口目的国分散的内地出口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通过“水水中转”出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港航线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内地口岸的业务空间,并为出口商节省大量出口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效率。
这固然是一个优势,但其背后却一度遭遇不少政策“瓶颈”,险些让这一业务模式“胎死腹中”。“水水中转”这种作业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其货物是在起运口岸清关,通关单由当地海关受理,并不向口岸局发送电子换证信息。但是货物在物流园区出境时却需要重新签发通关单、原产地证书等单证,这恰恰是传统的签证作业规定中的一项空白。
为让“水水中转”业务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上海检验检疫局保税区办事处一方面吃透政策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企业的物流链进行细致调研分析,对一些传统做法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在保证整个物流链可控可追溯的条件下实施了有效监管。此外,通过协调其他驻区监管部门,加强通关单联网核查力度,形成了监管有效、通关便利的检验监管模式,打开了便利通关的大门。如今“水水中转”业务已成为外高桥保税区配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一项主推业务。自2011年4月正式开展以来,其作业水平稳定在每周15~20标箱,两年内累计出境货物1236标箱。
“水水中转”航线包括厦门、青岛等多处沿海口岸。主营此项业务的太平名威物流有限公司,凭借“水水中转”业绩大幅增长,正计划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地利优势,在长江沿岸继续开辟武汉、重庆等更多的内陆驳运支线。此举将进一步强化上海口岸辐射能力,稳固全国航运中心优势地位,为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提供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曾几何时,每每提起保税物流园区,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出口复进口的“一日游”业务。而如今,物流园区的业务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充分利用“区港联动”的便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这其中,“水水中转”二次集拼业务的迅猛发展正是保税物流园区占领高端物流市场,迈向国际航运中心进程的一个缩影。
“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一日游业务占物流园区业务的总量,已从2012年的32%下降到了今年前4个月的26%。”保税区办物流园区科科长徐碧君介绍。以“水水中转”二次集拼为代表的多元化高端物流业,正逐步取代“一日游”业务,让保税物流园区持久亢奋,向“自由港”的梦想冲刺。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以其便捷的海陆交通与贸易商旅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江至海,随着浦东三港三区的联动发展,航运集聚的综合效应逐渐显现,东方大港“货通天下,物畅其流”的宏图愿景正一步一步在检验检疫人的见证下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