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毒淀粉”风波愈演愈烈,奶茶店、鸡排店等台湾小吃均受到较大冲击。不仅如此,“毒淀粉”罪魁祸首“顺丁烯二酸”(俗称马来酸)在大陆也发现有大量出售,并且不少以食品添加剂的名义进行出售。上海质检部门表示,目前大陆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暂无马来酸的相关检测。
据食品专家介绍,在大陆,马来酸不在GB2760-2011标准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这就是说,添加就是违规违法。然而,我们却并没有相关检测项目,这种情况和三聚氰胺事件何其相似,尽管马来酸的危害相对三聚氰胺较低,专家也呼吁“大可不必恐慌”。然而,炸鸡排、珍珠奶茶在我国的销售量巨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5月29日上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大陆尚未发现台湾“问题淀粉”流入的情况。尽管没“流入”,但不能盲目乐观,毕竟马来酸在大陆有大量出售是事实,这些马来酸到底用在什么行业,我们必须要弄清。至于有没有内地产的问题淀粉在危害我们的健康,也是个问题,需要在检测标准上增加马来酸检测项目。
马来酸不是添加剂,希望常规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来发现问题当然不靠谱,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合法添加剂。只检测食品添加剂是否超标,必然存在漏网之鱼,我们应该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应该把食品违禁物检测与食品添加剂检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二是在食品违禁物检测方面要“领先一步”,不能总是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才想到增加一项检测。
不法商贩滥用违禁物品让食品更具卖相和口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为何屡禁不止?除了处罚不严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检测总是“后知后觉”。从米粉添加吊白块到硫磺熏蒸水果,再到用敌敌畏来腌制咸干鱼,往往都是媒体大量曝光之后,相关部门才会加强相关检测。正因为如此,不法商贩才会心存侥幸。增加一种检测项目,封死了一种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方法,他们又会千方百计“试验”出另外一种方法。如果每一次增加检测项目,都需要有无数的消费者用“肉身试毒”之后,才能推动达成,那么,检测部门永远只是被动“防守”,百姓的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
当然,食品检测部门、监管部门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前知道不法商贩们将会用什么新的违禁物品,但对常见食品进行更广泛的物质分析不仅仅限于食品添加剂,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比如“毒淀粉”,如果要进行全国清查,笔者以为还不能仅仅限于“马来酸”,也不能仅仅限于“炸鸡排”、“珍珠奶茶”等。能不能把所有的“酸”,在常见食品中都进行一次彻查呢?这样可以提前发现很多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一次就敲一次“警钟”,我们就查一项,这样的“重视”,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根本没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