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刚开一小时,乘务员就拿来一本意见簿,让大家给填上一些看法。我推辞再三,也拗不过乘务员此刻那一脸的灿烂,只得接过来美言美语了几句。
顺手翻翻前面其他乘客所写的,果不其然,溢美之词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遭遇”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都碰到过,尤其对于我这个常常出差的“老乘客”,更是屡见不鲜了。
果不其然,收走意见簿之后,乘务员的工作就总让人觉得懈怠了许多:也不再送开水了,垃圾堆得厚厚地才前来清理一下。更让乘客们无法忍受的是,一大早离终点站还有一个多小时,乘务员就把乘客们赶了起来,理直气壮地收拾起铺位来。
但就是这样的服务,其留言簿上硬是赞誉一片,是乘客们很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吗?
我没有去做过调查,但至少按我的个性,是不应该说违心话的。可是,一想起前些日子电信局安装宽带的事情来,还是“少惹事”为好。那天,来家里安装宽带的师傅把线路都布好后,给我试机时却出了问题,怎么摆弄也不行。最后,他却说是我的电脑接口与之不符。临走时,我在他要求必填的意见簿上写下了“咨询、介绍不详细”一句话。没想到,他竟然老大的不满意,一个劲地质问,“哪儿介绍得不详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可以抽一个小时告诉你……”最后,他坚持让我在前面加上了“接待人员”4个字才悻悻离去。
记得第一次给人“打分”,是几年前在宁夏宾馆。吃完饭后,服务员递过来一个意见簿。美餐之后还可以对饭菜和服务品头论足,当时那新鲜玩意还真让人有了点“上帝”的感觉。
没想到,此后填写意见簿竟然很快风行起来,让“上帝”也颇感烦恼。天上飞(乘飞机)要填,地上跑(坐火车和汽车)要填,吃饭要填,住店要填。前些日子家里装修时,有一天我就填写了十几份意见簿:送电器的、搬家具的、安电表的、检查管道的……说起来很搞笑,我每次去剪发时都要填写意见。最尴尬的一次,是刚从浴池里出来,服务员竟然不失时机地把意见簿塞到手里……
按理说,征求顾客意见是在对方自愿的基础上,毫无疑问也是为了商家更好地改进。但如今全然变了味,你有意见得填,没有意见也得填;你消费了需要填,什么还没有消费有时也要你填。填写意见簿有时甚至成了消费者购物付款一样等同的义务。服务员(暂时算作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商家统称吧)根本不顾及消费者的感觉,一味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不知道这是不是其上级领导的强制要求?!
让我更不解的是,意见簿到底是为了提供商品及其服务者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实际需要,还是仅仅只想给消费者一个“上帝”感觉的形式存在?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许多的意见,服务者们是否都看见了呢?可为什么提了许多次的毛病一直都视而不见呢?虚假的笑意一直没改,“霸王”条款一直存在……况且,领导们是否又想到过要改进这种意见填写方式呢?即使许多的消费者没有记者安装宽带时的遭遇,但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伸手不打笑脸人”,当服务员笑迎迎地与你面对面时,你怎能忍心伸手给她一耳光呢?
如果是后者,我在这里提醒厂家商家们:不必了。假如你仅仅只是为了“东施效颦”,反而更让人心里恶心;如果你只是想与消费者“玩玩”而已,那么,最终你只能“玩火自焚”!
产品也好,服务也罢,质量的好坏全由提供者说了算。这一点,大家都是明了的。吸收并借鉴好的意见,将会给厂家商家们带来质量的提升和利润的增长点;而形式主义的意见簿根本不能扭转质量的现状,相反,只能增加顾客们的麻烦,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