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2年,经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大嶝办事处检验合格的入境台湾商品共3242批、货值6459.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1.2%,进口额首次突破6000万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其中,该办事处共检出不合格台湾食品26批,涉及37种,共23.6吨、价值5.7万美元,检验检疫人员以实际行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食品安全的强心剂
“保证进境台湾食品的质量安全,我们责无旁贷!”厦门检验检疫局大嶝办事处主任张家驹掷地有声地说道。
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目前在售台湾商品超过一万种,台湾商品进境存在着批次多、种类多、单一品种数量小、生产厂家多、质量管控良莠不齐等特点,如何对台湾食品进行有效监管,大嶝办事处多年来在先行先试、创新监管模式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该办事处创造性地采用了“前、中、后”立体式监管模式。“前”是开展食品、化妆品进口前标签咨询服务,实现标签审核与货物验放同步;“中”是强化现场检验检疫及实验室送检抽查,着重检测各项卫生指标是否合格;“后”是加强口岸卫生监督等后续监管,指消除市场食品安全隐患。
该办事处积极探索并开展对入境台湾食品的分类管理,利用电子监管加强风险分析,针对不同的管理类别企业、风险级别食品制定不同的查验监管模式和送检率,提高通检效率。
在开展进口食品台湾地区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试点工作中,该办事处对近年来进口产品质量稳定、进口量较大的台湾食品生产企业尝试从“认证采信入手,分类管理先行”的监管模式,促进进口食品检验监管体系建设,推动海峡两岸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目前,该办事处已对4家台湾地区生产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通过上述措施,入境台湾食品的验放时间平均下降60%,检测周期缩短三分之一。“我深刻地感受到,只要我进口的食品质量稳定、企业诚信度高,我的放行时间就越来越短,监管越来越便利,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对台小额贸易从业者、厦门优之点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福感慨地说。
阴魂不散的塑化剂
“该批调味品首次进口,存在着较大风险,根据它的成分表,有添加塑化剂的可能,要马上送检,货物暂时不能移出保税仓库。”大嶝办市场科科长盛彬果断地说。
几天后,检验结果传来,DEHP检测结果4.1ppm,超过限量值173.3%,属严重超标。盛彬马上向大嶝办分管领导汇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封存该批产品,进行复验,确定是否超标。若超标联系厂家,坚决退运,防止问题产品流入市场。”经复验,该批调味品DEHP仍严重超标。根据相关规定,该办事处依法监督企业将该批500箱、价值4000美元的2.475吨调味品退出境外,同时要求进货商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生产厂商整改情况说明。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因为已经没有大面积发生‘塑化剂’事件,就放松警惕。依然要通过风险分析,利用分类管理、电子监管等手段有效监管。事实证明,塑化剂还是阴魂不散的。还好没让它跑掉。”大嶝办副主任庞金表示。
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对大嶝市场的发展和台湾饮料食品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在大嶝办的快速反应、有效应对下,并未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故,也未有任何涉“塑”食品走上食品餐桌。据统计,该办事处共监督销毁544.3吨、价值29.5万美元的涉“塑”台湾食品,监督退运涉“塑”饮料202.5吨、货值10.5万美元,有力确保了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内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突如其来的添加剂
“厦门市场的葡萄酒主要在海沧口岸和象屿口岸进口,这批怎么会来大嶝呢?”面对着眼前的这票报检单,检验人员林熙彦敏感地问道。进口商解释道,该品牌葡萄酒在厦门市场属首次进口,量不大,当得知大嶝市场先行先试政策相对宽松后,希望在大嶝试水,若销量好再大批量进口。
“现在葡萄酒的品牌太多,而这批进口的葡萄酒为首次进口,存在着较高风险,须做全项目检测。”在请示了业务主管科长后,林熙彦对该批货物作出上述判定。进口商也表示积极配合。
3天后,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给出的检测报告令人大吃一惊,该批葡萄酒添加了一种名为山梨酸的防腐剂,其含量高达720mg/L,是限量值的3.6倍,且未在食品标签中标注,不符合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请您理解,山梨酸虽然能抑制葡萄酒酵母的繁殖,延长葡萄酒的保质期,但超量的山梨酸可能会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危害。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不能上市,希望您联系出口商对该批葡萄酒进行退运。”面对着急的进口商,林熙彦耐心地解释:“食品安全事关民生,丝毫马虎不得。”
进口商最终认同并配合将这批300箱、3600瓶、价值3960美元的不合格红葡萄酒退运出境。这也是厦门口岸首次检出山梨酸防腐剂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