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筑市场存在违规使用不合格海砂的现象经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后,在深圳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工程质量的大讨论。
据报道,深圳市天地混凝土有限公司、深圳市东大洋建材有限公司、华润文伟混凝土有限公司、港创建材有限公司等混泥土搅拌站涉嫌使用不合格的海砂生产混凝土,并流向嘉逸豪园、大冲城市更新项目、平安金融大厦以及深圳地铁等工地和项目。据悉,由于海砂含有氯离子成分,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严重腐蚀作用,因此必须经过淡化处理才能使用在工程建设中。建设部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严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并不是深圳第一次被曝光的海砂事件。鹿丹村,1989年建成,是当年深圳最豪华的社区。然而建成仅20余年,如今许多楼房已是墙面斑驳,楼板开裂,钢筋外露。2000年深圳市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问题的根源就是建设时使用了大量海砂。
事件经报道后,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紧急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对全市混凝土搅拌站进行地毯式排查、对涉嫌不合格海砂可能流入的建筑工地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向有关企业发出关于开展预拌混凝土质量检查的紧急通知等。
在海砂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布了对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地毯式排查的结果。结果显示:目前深圳登记在册的混凝土搅拌站有102家,其中有10家搅拌站现在在搬迁阶段,没有生产。92家在生产搅拌站的165组样品中,不合格的为16组,不合格率达9.7%,涉及15家搅拌站。
3月16日,该局通过深圳政府在线网站公布了对15家使用不合格海砂生产预拌混凝土的企业的处理决定,包括吊销深圳市东大洋建材有限公司的资质证书,责令8家企业(站点)停业整顿一年,责令6家企业(站点)停业整顿6个月以上。涉嫌流入不合格建筑用砂的3个项目也已经停工整顿。
目前,消费者对此事的关注度仍在持续升温,许多的疑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据记者走访,该市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心自己居住或工作的楼房是否安全。
海砂在深圳建材市场占有多大比重?有抽查称,深圳市场目前河砂所占比例极小,流通的绝大部分为海砂或水洗砂。对此,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发言人表示,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限制了河砂的开采,深圳市以往的河砂来源地东江、西江的采砂点由原来的几十个缩减到数个,河砂已经难以满足深圳发展的建设需求,所以海砂在建材市场占有一定比重。但具体比重为多少,该局方面则表示该项统计并不在其职能范畴之内,需要以后跟相关部门沟通才能有准确的数据。
海砂工程存在多大的安全隐患?针对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深圳海砂建筑工程不在少数,因此其质量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方面表示,经过淡化处理、氯离子达标的海砂可以用于建设,且不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另外即使建筑物中出现了氯离子超标的现象,也并不一定就到了非拆除不可的地步,仍可以采取维护或补救措施,然而并没有透露具体的维护和补救措施。
据业内人士介绍,海砂从制成混凝土再到建筑工地,其生产、流通链条并不由建筑商或地产商控制。其解释说,原来没有推广商品混凝土之前,建设单位、监理包括开发商还可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而从2006年起,国家为提高建筑的质量及环保等原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强制推行商品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即开发商、建筑商不能自己再生产混凝土,而必须由搅拌站将搅拌好的混凝土供应给各个项目和工地。这些“商品混凝土”,使用海砂与否、海砂使用规范与否,建筑公司和开发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质鉴别,大部分的建筑公司和开发商都只检查产品的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和厂家资质。监管部门和检测部门则掌握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资质颁发和市场准入审批大权。据悉,仅有部分开发商会请第三方对商品混凝土进行检测。因此,是否强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议题。
根据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工程建设分为5方责任主体:建设单位、勘查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加上检测单位,为“5+1”的格局。其中建设单位负总责,勘查单位对勘查的成果负责,设计单位对设计文件的成果负责,施工单位对按图施工、遵守法规及标准规范施工的质量负责,监理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其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履行监管责任,检测单位受委托对它的检测数据可靠性和真实性负检测的责任。如此看来,工程建设有一套比较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来规定和保证。但为何全国各地建筑工程质量屡现?有人士表示,有关部门以及各责任主体之间缺少一个完善的衔接和联动机制。
编后: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质量关乎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此次深圳海砂事件,留下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媒体揭露,如果搅拌站依旧使用海砂下去,如果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处、监管部门依旧监管疏漏……但愿这个事件能给各方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