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锅调料、酱腌榨菜等为代表的重庆调味品,以其独特的麻辣鲜香蜚声行业内外。据统计,仅2012年,重庆市调味品行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成为重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重庆调味品行业,有这样一位人物被多家企业提及——他出身调味品之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行业;他年过六旬,却不辞辛劳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为行业健康发展四处奔波。
他叫晏志华,是重庆市调味品协会秘书长。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细细品读他的调味人生。
与调味品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于1952年的晏志华,打小就与调味品结下不解之缘。父亲在当时赫赫有名的重庆酿造调味品公司上班,自己也在不到20岁的年龄,开始了在重庆红旗酿造厂的调味品一线工人经历。
“食在四川,味在重庆。”如今已年过六旬的晏志华,从小就对调味品行业有着深厚感情。他回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庆调味品在全国曾经影响很大。为此,他在工作几年后,放弃了当时不菲的待遇,远赴甘肃兰州大学学习工业微生物,并立志要在调味品行业干出一片天地。
3年后,晏志华学成归来,在重庆市酿造调味品研究所从事了4年的菌化研究。此时,重庆调味品行业发展迅速,据当时媒体报道,其整体实力在全国至少排前五位,“黄花园金勾豆瓣酱还获得过国家金奖。”晏志华回忆。
1983年,晏志华重回企业,进了当时实力雄厚的重庆酿造调味品公司,一干就是20多年。这期间,晏志华先后从事过生产计划科长、质量管理部长,等等,用他自己的话:“从事的全部是技术工作。”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观念、体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外来品牌的大举入侵,重庆调味品行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此时,晏志华意识到,要让行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更多的大企业先发展起来。
2003年,在多方努力下,重庆市调味品协会正式成立,晏志华成为首任秘书长,开始了“为行业发展竭力服务”的新工作。这一干,又是十年之久。“只要大家觉得我还有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的。”对未来,晏志华不愿提及过多,但他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离不开调味品这个行业了。
深入企业实现全程帮扶
成为调味品协会秘书长后,晏志华更忙了。他说,以前在企业,他只需要管好产品质量。但现在,他要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重庆红九九食品有限公司是重庆市调味品协会的副会长单位,也是晏志华在上任协会秘书长后去得最多的企业之一。据介绍,该企业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几乎实现全自动操作,每套设备投入上百万元。如今,其已成为重庆市专业生产浓缩火锅底料、调味品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之一,年产值数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意识,晏志华和协会的同事们几乎每周都要到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服务,不只是针对龙头企业。重庆三不加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起步较晚,晏志华对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丝毫不比其他大企业少。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从厂房选址,到产品定位,晏志华都亲历现场,并告诫他们:做企业就要舍得投入,不论是看得见的先进设备购买、质量检测设备投入,还是无形的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等,都要有更长远的眼光。
如今,重庆的调味品行业已涌现出了红九九、周君记、德庄、乌江榨菜、辣妹子、黄花园酱油等龙头企业。更让晏志华感到高兴的是,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自己的目标提升到“创亿元”。
牵线搭桥解决企业难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调味品企业发展壮大,但在晏志华心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
在位于重庆东北部的石柱县,平均海拔近千米,这里也是我国最早种植辣椒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石柱辣椒一直未能走出大山。
“我们祖祖辈辈都种植辣椒,但能靠卖辣椒挣钱,以前还真不敢想。”在石柱县龙沙镇,50多岁的农民向大祥笑呵呵地说道。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辣椒只是他们餐桌上的小菜或作料,但因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等,未曾想过能变成经济作物补贴家用。
这一切的变化,得从2004年说起。一次偶然,石柱县一位分管农业的领导找到晏志华,希望利用协会的资源优势,发动企业到石柱投资。上任重庆市调味品协会秘书长不久的晏志华,正为不少企业购买辣椒、花椒等原材料发愁。
这一牵线搭桥,双方一拍即合。在晏志华和协会的组织下,数十家调味品生产企业随即到石柱考察,发现这里的辣椒具有先天的鲜香优势,于是纷纷找农户或种植基地收购。
如今,石柱辣椒种植面积超过两万公顷,畅销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国内近10个省(市)。辣椒产业的发展,在大幅度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加工、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看到电脑里石柱县辣椒产业办公室刚刚传来的年度总结材料,晏志华立即认真地看了起来。记者注意到,在他电脑里的同一个文件夹中,还有江津花椒、永川豆豉、忠县黄豆等多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总结或报告材料。
“既能解决企业原材料采购的难题,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何乐而不为呢!”晏志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