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改革进程的道路上,成败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步。
浙江检验检疫局在推进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工作中就碰到一块“硬骨头”——市场采购的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法检商品和非法检商品兼而有之,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商品如果不能实现溯源,就无法保障质量,政府为促进市场采购国际贸易而出台的相关政策举措也就无法真正惠及贸易相对人。
“这一难题要是无法攻克,小商品出口逃漏检问题就无法控制,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中的检验检疫配套措施也就无法顺利实施。”浙江检验检疫局局长阎震说,“如实申报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浙江检验检疫人积极思考,开展调研,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采购商品溯源难
如实申报要求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时需如实申报包括所有货物的品名、HS编码、数/重量、货值、货物存放地点及集装箱号等相关信息。“目前义乌市场采购贸易中申报不实的情况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误报、漏报法检品名,或错误归类HS编码。”浙江义乌检验检疫局局长贾宗金说。
作为市场采购商品监管模式创新的主要参与者,贾宗金心里十分清楚,发货人或者货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有意“无意”的漏报、误报、归类错误,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地把法检商品尽可能隐身,从而实现逃检、闯关。这直接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掌握货物来源真实信息,无法有效落实质量责任,造成市场采购商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漏报误报”背后,隐藏着相关外贸关系人诚信缺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直接向法律挑战来谋取利润的真实意图。于是,刻意逃漏检、高价低报、以次充好,各种乱象丛生,有的发货人对采购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打上他国制造。“这些行为十分恶劣,也是直接造成义乌小商品在国外某些不良口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实申报地位重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国家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国家质检总局在2012年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促进义乌综改等三项国家战略举措的合作备忘录。
2013年新年伊始,阎震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义乌,与义乌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浙江检验检疫局将在义乌探索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创新市场采购进出口商品快速通关机制,提升小商品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采购地检验检疫制度和采购地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市场转型升级。
“管得住、通得快,商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是检验检疫部门针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制定的工作目标。”浙江检验检疫局通关业务处处长梁升说,“没有如实申报的顺利实施,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实申报则可以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从工厂-市场-出口各环节一一透明化,真正实现“可追溯”,有利于落实产品质量责任,从源头上把好采购商品的质量安全关。今年1月至2月,义乌局受理市场采购报检9121批、货值177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26%。
机制创新成效显
共识达成了,推动改革的干劲立即被激发出来。浙江检验检疫人开展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如实申报的举措。
“除了完善风险等级和诚信管理外,我们实施入库商品联网申报和出库联网核销制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吴荣跃说,“联网申报、核销使得小商品出口报检形成闭环管理,实现了商品记录的完整与可追溯。”
“‘联网申报+预先检验+装箱报检’机制大大缩短货物周转时间。”义乌杨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丽仙对这一机制赞不绝口。未使用联网申报系统时,出口单位在拟出口商品入库后,需先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然后才能判定该批商品是否需要实施现场检验,并等到检验员拿到报检资料后再联系检验事宜,需要预留检验时间,从报检到签证放行需要1至1.5个工作日。在联网申报模式下,出口企业可在商品入库的第一时间联系检验员进行现场检验,从报检到签证放行只需0.5个工作日。此外,义乌检验检疫局还对发现的不如实申报情况加严监管,采取降低诚信等级和分类管理等级,提高稽查频次和抽检率等措施。对情况严重的,还予以通报其他部门和义乌市政府,并进行公示。
“如实申报加上便利化通关,营造公平、透明、诚信的贸易环境,既是检验检疫的职责所在,又能为市场采购贸易创造良性健康的长期发展环境,利在长远。”梁升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已经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如实申报主动性。
改革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当前,喷薄不息的改革精神正在浙江检验检疫人身体内流淌。在继续推进如实申报工作的同时,申报企业诚信管理、差异化放行模式、小额小批量拼装货物检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举措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