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两会代表,这空气什么时候好转呀?”在北京一家儿童医院里,一位医生托记者捎话。9日北京的大风扬尘天气,让呼吸道疾病孩子不得不戴上氧气罩,还有儿童因为过敏长了疹子。
无独有偶,记者“风尘仆仆”赶往政协会场的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也捎话:希望两会管管空气的事儿——“得想出个办法。我们不能干等着啊。”
两会前,媒体认为空气治理将成为数一数二的热议话题。然而这几天北京天气比想象的好一些,老天没有授人话柄。不过今天早晨,大风扬尘终于让北京人重陷苦恼。当记者把城市空气治理的问题抛向代表委员,发现他们其实也有一肚子想法。
“环境问题是中国发展中值得反思的问题。北京的天气很典型,雾霾加风沙。”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代表称,风沙是北京原来就有的,主要是源自附近地区生态退化。雾霾则是城市发展中的排放造成的。
“上海也有沙尘天,年发生过两次。”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代表说,“出现沙尘天肯定是有北风。这不是上海或者北京一个城市的问题,沙子都是从别的地方吹来的,这是个全局性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记者采访的几位政协委员都认为,生态治理不是一个城市能完成的,要全国统筹安排。
纳米科学家蓝闽波委员则认为,比起十多年前,现在的沙尘天已经少一些了。他认为沙尘天气有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有绿化不足的因素。“现在的大城市里和周边,植被覆盖面都不够。”
蓝闽波举例说,自己看到欧洲的高速公路旁边,有高低错落,自然生长的草木“墙”,密度可媲美森林,有效挡住了微颗粒。而中国的高速公路旁则是光秃秃的。“欧洲的空气好,与他们重视保护生态很有关系”。
政协驻地大厅里,记者巧遇来找委员聊天的吴季松教授,他是著名的水资源和生态建设专家。吴季松告诉记者,北京的沙尘天气已经比过去几十年好转了,大风中已少有沙粒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雾霾,是PM2.5污染。
朱志远说,上海和北京的气候环境虽然不一样,但上海在控制污染排放、限制车辆的总量上采取了相应措施,还调整了产业结构。“这些都是长期的措施,才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空气环境。上海也要继续努力”。
“我这次交了两个提案,都是关于降微小颗粒物的。一个是倡导关闭小火电,一个就是限制机动车减少尾气。”蓝闽波说,在城市里的首要措施就是减少机动车。
“作为普通人,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购买汽车时选择小排量车和节能标准高的汽车。”重庆市科委主任钟志华委员提议:“政府要逐渐淘汰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继续落实汽车限行措施,推广新能源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吴季松教授则向记者表示,无论是限车还是绿化,根本是限制大城市的人数。
“北京发展的短板就是水资源,本来北京市已经写入文件:‘将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下’,现在竟然有2100万人了。”吴季松表示,限制大城市人口是世界各国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