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风险管理,再造业务流程,江苏太仓检验检疫局出入境船舶风险评估检疫模式的成功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疫情疫病防控持续有效。二是检疫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三是港口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在新模式下,被授予无疫通行资格的低风险船舶靠泊后即可以开始装卸作业,有效地提高了泊位利用效率。
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太仓港外贸船舶总计1885艘,其中入境船舶1247艘,入境船员检疫22671人。经统计,通过简化入境检疫手续、提升检疫工作效率,期间为船方和码头公司节约了装卸等待时间1028个工作小时,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充分体现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要求,促进了地方港口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卫生检疫工作服务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成效,显示了口岸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出入境船舶数量快速增加,由此带来的口岸检疫查验工作日趋繁重。
为了进一步提升检疫查验执法把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江苏太仓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积极引入风险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理念与方法,成功探索建立了出入境船舶风险评估检疫新模式。
出入境船舶检疫查验工作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执法把关的直接体现。
原有的船检工作模式,要求对每艘入境船舶靠泊后第一时间实施登轮检疫查验。统计发现,从受理进口岸申请开始,到船舶完成入境检疫取得《船舶入境卫生检疫证》或《船舶卫生检疫证书》时为止,每船的卫生检疫前后涉及14道步骤,单船作业时间通常在32.5小时左右,而实际登轮检疫作业时间仅40至50分钟,每位检疫人员平均每月加班时间达56.6小时,但平均每人每月完成入境船舶检疫业务数量在36艘次左右。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这一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太仓港每年出入境船舶数量,已经从建港之初的100余艘次,增长到2011年的近2000艘次,10年增长了10多倍,而船检岗位只增加了1名人员,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天气、潮汐、引航等客观因素,船舶靠泊时间预报往往不准,检疫人员经常需要在码头长时间等待。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艘次等候时间两个小时,人力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更加剧了人员紧张的矛盾。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太仓港是长江入海的第一个港口。长江实行夜航后,太仓港近一半的船舶在夜间靠泊。与白天的作业环境相比,夜间登轮检疫的安全保障措施相对不足;同时,长时间大强度的加班和夜班也会增加人员疲劳,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难以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现代港口物流讲求快进快出,尤其是针对一部分需要乘潮水进出的大吨位散货船舶,更需要争分夺秒进行装卸作业。目前太仓港平均每艘次登轮检疫查验时间需两个小时左右,特殊情况更长些,势必对码头的正常装卸作业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港口作业效率。
依法行政是卫生检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以上问题,太仓检验检疫局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开展执法依据梳理工作。当前工作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也是在新旧法律法规交替过程中产生的制度上的矛盾与冲突。
国境卫生检疫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实施国境卫生检疫,保护人体健康。
《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颁布施行,卫生检疫工作的关注焦点已经从以前的检疫传染病向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转变。这种从工作思路上发生的根本转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口岸入境船舶卫生检疫工作模式加以转型,以便能够不断适应新国际公约的各项技术要求。
如何在严格遵循《国境卫生检疫法》立法宗旨的同时积极探索现行法律体系下的可以运行的入境船舶检疫新模式?这就要求检验检疫人员必须要有新思维,要能够在工作模式上解决现有的问题。此时,恰好国家质检总局行文推广北京、广东、深圳、云南4个有代表性的口岸局在检疫查验和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一整套检疫查验模式,目的在于推动口岸注重传染病风险分析,加强现场发现、医学排查、病原检测和联防联控等能力的建设,这为太仓检验检疫局探索解决业务难题提供了思路。在进一步得到江苏检验检疫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太仓检验检疫局大胆设想,稳步推进,在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一条以风险分析为前提,以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入境船舶检疫新模式。
认真梳理现行规定。从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检疫技术和疾病防范效果等多个层面,对现行检疫模式开展调研和分析,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并对照《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相关规定,准确理解和把握船舶卫生检疫工作的本质目的和要求,为创新工作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深入进行风险评估。在对太仓港以往出入境船舶检疫查验结果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疫情疫病动态及船舶申报信息的审核,按照入境船舶可能带来的疫情疫病风险事件(包括核、生、化等不同性质危害)的可能性,以及事件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危害影响水平进行描述和分级,综合评估风险水平,并以此将太仓港出入境船舶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等级。
科学进行流程再造。引入工业工程领域流程再造的原理,对现有船检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探索建立了“信息申报为主、风险评估在前、无疫通行优先、现场监督并重、注重应急处置”的入境船舶检疫新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高、中、低3个风险等级的船舶采取针对性检疫及监管措施。其中对高风险船舶采取第一时间登轮检疫模式,而对中、低风险船舶采取无疫通行结合卫生监督的检疫模式。
典型案例
首次应对入境船舶突发事件 显示新模式成效
2011年7月28日17时,太仓外轮代理公司临时申报“海*”轮申请紧急停靠太仓港。该轮原本来自日本久里滨港(Kurihama,Japan),自7月18日离开日本,目的港为中国马鞍山。船舶途经太仓港水域,一名船员突发不明原因腹痛,紧急申请医疗救助。
太仓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立即对该轮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实施即时分析。通过核查当日可获得的疫情信息,世界卫生组织在事发前后时段内没有关于日本的特殊卫生控制措施长期建议或临时建议;国家质检总局也没有关于日本发生各类突发传染病的风险预警与疫情通报;日本厚生劳动与福利省(相当于中国的卫生部)没有相关疾病的疫情信息通报。查阅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感染疾病信息》(EID),近期没有关于日本久里滨地区的传染病暴发的信息资料。该轮自离开出发港至今已经10天,已经超出了检疫传染病规定的常见潜伏期限。
工作小组随即组织检疫人员对潜在风险实施评估。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该轮虽然来自没有明确疫情信息的境外国家,但是因入境船员在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限内出现了不典型的临床症状,仍值得检疫人员高度关注。船方向海事部门提出了紧急救助的申请,明确了希望登陆接受紧急救治的要求,有必要通过太仓检验检疫局与太仓市卫生局、太仓市医疗急救站、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卫生部门建立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该轮本航次装载的废钢铁,虽然可能存在着携带医学媒介和传染病病原体的风险,但在到达目的港后会接受必要的卫生除害处理,其可能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仍处于可控制的范围。根据上述风险分析的结果,通过识别上述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认为该船员发病的基本原因尚且不明,判定该轮属于中度风险的入境船舶,有必要实施锚地检疫以排除急性烈性传染病感染之可能。
根据上述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太仓检验检疫局启动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联络海事、卫生部门,通过口岸突发疫情疫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这一事件采取了联合处置行动。经过检疫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体征检查,该船员症状表现为左上腹痛及有明显的背部左肾区痛,伴有呕吐症状等。其他船员中没有发生类似的症状。船舶现场卫生检查没有明显鼠患痕迹,未发现蚊、蝇、蜚蠊的活动痕迹。结合现场证据,基本排除鼠疫、霍乱等检疫传染病的可能。据此,立即安排该例患者通过120急救站紧急转运指定医院实施医疗救治。后经医院检查诊断,结论符合现场排查结论,排除了急性烈性传染病感染。实例证明,新检疫模式对于防控疾病传入传出具有积极作用。
延伸阅读
出入境船舶卫生检疫新模式以改进太仓港入境船舶卫生检疫流程,提高口岸入境船舶卫生检疫工作效率为目的,在收集、分析和理解现行法律法规对入境船舶卫生检疫工作规定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工业工程关于流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现用入境船舶卫生检疫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引入风险分析的技术对现用的入境船舶卫生检疫流程加以调整和改进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新型的改进检疫模式。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模拟运行,改进检疫模式以平均单船卫生检疫作业时间12.16分钟的结果,较现用检疫模式平均单船卫生检疫作业时间40.635分钟有了明显的提升,相关数据以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检验对比两种模式中位数具有显著差异。
新模式在提高单船检疫作业效率的同时,继续发挥了卫生检疫执法把关的作用。在模拟实施过程中以实例证明了改进检疫模式通过发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口岸卫生监督工作的作用,能够取得与现用检疫模式一致的执法把关成效。
新的检疫模式是在继承现用检疫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风险分析理念,是对改进入境船舶卫生检疫模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