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样板”顺利通过江苏检验检疫局验收。
“张家港局的样板建设为全省系统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证经验。”江苏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处处长吴新华表示。
“我们建立健全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最终就是要围绕实现‘查得出、防得好、控得住’的目的,始终不断提高动植检疫情检出率,积极拓展动植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杜国兴表示。
“我们将以创建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样板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口岸综合能力建设,主动适应国境口岸现代化发展新形势,履行好‘人民质检,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局长韦锋坚定地说。
“张家港在进境粮食检验检疫监管方面所做的工作很有成效,确实具有示范和标杆作用,值得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国家质检总局动植司副司长施宗伟给予高度评价。
四维一体:增强工作针对性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妥善解决一线检验检疫监管能力与业务快速发展需要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系、提高把关成效与促进特色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关系日益成为摆在张家港动植检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此,张家港检验检疫局从人员梯队、设施设备、工作机制、数字支持等四个方面入手,着重完善口岸软硬件建设这一个基本条件,提高口岸检验检疫基础设施设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依法把关、科学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以最小的行政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从创建伊始就明确了建设本质和行动方向。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将进口大豆、木材、羊毛等重点敏感产品作为切入点,在切入点产品或业务构建成熟的基础上,推广到动植检各项业务,并提炼业务的共性元素。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经常组织人员开展疫情截获体会交流,并根据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有害生物的特点描绘了特殊的图文“通缉令”,针对进口产品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发布。
延伸阅读
2012年9月,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人员在对一批进口原木实施现场检疫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大家伙”,与常见的天牛相比,它的身材明显魁梧。机警的检验检疫人员立即“逮捕”了这名不速之客,经送实验室初步鉴定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白条天牛属非中国种Batocera laena,后经国内专家复核确认,为国内首次截获。该种天牛种类体型一般较大,主要为害阔叶树木,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在国内未见分布,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新不列颠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等地区。
垂直管理:实现把关立体化
为提升新形势下动植检工作效率,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对动植检业务实施垂直条线管理,归口部门对全局动植检岗位实施业务流程及异常情况处置指导和人员统筹调配,构筑以资深专家为引领、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动植检业务工作层级梯队,加强对有害生物标本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目前,张家港检验检疫局从事动植检业务的28名在岗人员分布在全局7个不同的部门,做到好钢能及时用到刀刃上。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通过召开动植检业务例会、开展集中查验和应急处置演练、“理论+实验室+现场”相结合的条线大练兵等方式提高动植检工作的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每个季度由扎口部门对动植物检疫相关岗位的工作检查覆盖一次,针对船舶检疫等敏感岗位还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完善了检疫流程和突发应急处置方案。
2012年初,面临进口棉花快速增长的情况,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组织植检条线的骨干对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的4批53个40英尺集装箱的棉花实施了现场集中检疫查验,共检出有害生物15种,并根据检疫结果对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重点查验的方向,取得了明显成效。
延伸阅读
3月9日,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进口棉花实施现场检疫查验时,发现大量的皮蠹科害虫,检验检疫人员立即取样送实验室鉴定,初步判定为斑皮蠹属,疑似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谷斑皮蠹,后经中国检科院专家确认,该虫就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危险的仓储害虫之一——谷斑皮蠹,这是张家港口岸首次在进口货物中截获该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随后的一个半月中,张家港检验检疫局通过严格查验、密切监管,又连续在进口印度棉花中截获四批谷斑皮蠹、一批肾斑皮蠹和一批斑皮蠹属(非中国种)等六批检疫性有害生物,这也是张家港检验检疫人在进境疫情防控战线上打出的又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纵横联控:提高防控有效性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在码头、集装箱堆场的明显位置制作了统一的检验检疫标识、标牌,并对查验场地进行了区域化管理,查验设施、检疫处理设施、疫情监测点等一应俱全。各相关岗位均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了作业指导书和第三层次文件,根据风险分析的管理要求制定了岗位作业流程图23份,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了对接,使各项防疫要求能融入企业的具体岗位管理中,更好地发挥效能。
同时,检验检疫部门积极与地方政府、农林部门和进出境企业加强协作,每年制定疫病疫情监测计划,通过大田踏查、灯光诱集等方法至少每年开展两次对码头、查验场及周边区域的全面普查,还制定了进出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实施方案等7个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与动植检业务相关的应急演练,提高了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
延伸阅读
2012年,江苏首个进口粮食示范口岸在张家港建成,监督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实验室支撑体系、企业自检自控体系、企业疫情防控体系等五大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安全、高效的进口粮食直通式监管模式。通过了CNAS认证的企业预检实验室基本覆盖了主要品质检测项目,有效增强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借鉴HACCP管理要求,对进境粮食加工及疫情防控的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控,通过对粮食传输过程的风险识别,确定了卸载、仓储、下脚料收集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等关键控制点,并采取重点防护等控制措施有效降低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
技术引领:加速工作现代化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紧紧抓住“数字动植检”的实施机遇,立足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科技工作和信息化工作作为推动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加强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每个岗位均配备了包括取制样工具、样品收集储存工具、熏蒸气体残留检测仪、照明和防护等辅助工具等在内的查验工具箱,配备了移动式微电脑施药器、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等28台(套),在进境集装箱码头还自主研发了大型通道式集装箱消毒喷淋系统,实验室配备了电子扫描电镜等形态鉴定高精尖检测仪器设备和远程鉴定系统,用于有害生物超微结构特征识别研究和同步实时鉴定。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口岸装卸数据的实时传输、数字鉴定标本和“国检通”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进出口检验检疫监管效率。
另一方面,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大力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产、学、研”的应用,已有三人被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聘为兼职教授,一人入选全国进出境植物有害生物昆虫(林木害虫)专业鉴定专家,一人获得国家质检总局中青年技术骨干,“一种用于木材检疫中的白蚁检疫诱捕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进口木材小蠹虫鉴定图谱》等专著顺利出版,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研制的“小楹白蚁检疫鉴定方法”等8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等为口岸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延伸阅读
2012年10月,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研制的《重要外来入侵生物检疫防控与预警技术》荣获中国植物保护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研究类三等奖。评选结果认为:该项目的实施丰富和完善了进口大宗农林产品检验检疫措施,在建立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资源性农林产品安全进口、促进我国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口、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极其显著的社会与生态效益,推动与促进了我国对入侵物种区域控制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入侵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防御科学:实现监管长效性
自加压力、见微知著。从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创建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开始,他们的眼光就不仅仅只为了建立这一个桥头堡。一方面,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把关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定期对重点商品的质量分析和风险研判,扎实提高检验检疫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张家港检验检疫局通过及时总结口岸一线的经验做法,积极为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实证案例和可行性报告,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系统得到了推广。
近年来,针对进口木材携带大量有害生物的情况,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妥善处置了无植检证书的加拿大原木、木材中发现死鸟等事件,建立了集木材现场检验检疫、检疫处理为一体的整套监管体系,有效防止了林木有害生物随进口木材传入,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和贸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为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加强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强进口木材检疫证书的确认和核查工作、加强进口木材的检验检疫和处理工作、加强进口木材监督管理等措施提供了有力实证。
延伸阅读
针对南非突发裂谷热疫情后造成中方价值4000多万美元的货物滞留南非无法引进,企业将面临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凭借张家港口岸业已建立的一流设施及严谨的防疫管理体系,一方面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动植司、江苏检验检疫局对进口南非羊毛进行风险评估、疫情考察,使南非最终制定新的卫生证书,恢复南非羊毛的对华贸易。另一方面,邀请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动物检疫和检疫处理专家,共同对进口南非羊毛风险分析措施进行评估和完善,起草进口南非羊毛指定口岸和生产加工企业监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口南非羊毛检疫处理风险防范方案,加强对进口南非羊毛的检疫查验和监管,为维护企业利益提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人员加班加点全身心扑在南非羊毛检疫监管工作上,又好又快地完成了5700多吨进口南非羊毛的检疫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