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电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认证、荣誉和新概念,已成为商家推广新产品的主要卖点。不过,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认证标识的宣传并不到位,而各种各样的荣誉也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在北京海淀区国美电器金源店内,记者看到,很多小型家用电器品牌专柜上都摆放着用产品主要认证和荣誉证书制作的精美画册、台历。其中,除了常见的“中国名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以外,还有“北美CETL&ETL证书”、“德国GS标志认证证书”、“国际电工认证”、“德国电磁兼容认证”等。有些品牌商品的认证证书甚至有10多件,其中,有的认证标明中文称谓,有的只有一个符号。这些认证大多数都没有对认证标志的主管机构、认证主体和认证意义作出说明。
在北京海淀区大中电器友谊宾馆店,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成为品牌销售的噱头。在某品牌电饭煲专柜,一块题有“××入选‘中国驰名商标’十大标王”的宣传板赫然立在柜台后面,上面写有几家媒体报道这条消息的新闻。“我们的牌子知名度高,还是中国名牌,市场很好的。”看到记者阅读宣传板的内容,一位导购忙跑过来说。
一位正在这里挑选自动电饭煲的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家电品牌实在太多了,而且每个产品又都差不多。很多时候,我都担心买不到合格和实惠的产品。所以,我比较在意产品的认证和获得的荣誉。”不过,这位女士也承认,相当一部分销售员在讲解时经常说自己的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认证,什么“欧盟CE标志认证”、“香港安全标志认证”等,挑选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这位女士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种类繁多的认证的确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对于这些认证标识却是一知半解。“销售人员说得天花乱坠,但那些认证大部分我都不认识。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单位颁发这么多证书?买的时候应该以哪个为准、哪种认证最重要也不清楚。反正证书和相关标识越多就说明产品越好吧。”一位消费者说。
大量的认证不但让消费者产生疑惑,在管理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问题。在国美电器金源店美的电磁炉专柜,记者随手拿起产品宣传册后看到,2003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检疫总局审查,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美的”牌电饭煲符合《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规定,批准免检,并颁发“产品质量免检证书”。然而,这份证书显示其有效期为3年,也就是有效期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同一份宣传册中,记者还看到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该公司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认证范围为电饭煲、电磁炉等),其有效期至2006年9月7日。
两份已经过期的认证证书(其中一份已经过期1年多),现在仍然作为产品宣传的卖点摆放在柜台上。据了解,大多数产品的认证有时间期限。例如,“中国名牌”的有效期为3年,“中国节能产品”的有效期为4年。然而,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
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家电商场,一些品牌将“2005年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第一名”之类的小铜匾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推广自身形象。
在品牌的宣传上,一些小家电品牌或是采取不正当的推广手段,或是盲目参加各种评选活动迎合消费者,误导了他们的购物行为。
例如,有的小家电品牌声称其产品采用了等新型技术,已获得了中国专利。但是在宣传材料上,记者看到的只有几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书,并不是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对于记者的疑问,导购员的回答也是含糊其辞。
今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声明,从未成立“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两机构开展的“中国驰名品牌”评选是场骗局。鉴于两机构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国家工商总局提醒消费者和经营者不要上当受骗。
将“中国驰名商标”与“中国著名品牌”捏在一起,就捏出来个“中国驰名品牌”。对于这个子虚乌有的名称,有些企业仍将其视作一种“荣誉”。记者在某商场家电区采访时,就看到厂商将“中国驰名品牌”的“证书”摆放在显眼处招揽顾客。记者从这家厂商的销售人员那里了解到,该品牌于1994年获“中国名牌”称号,2002年获“中国驰名品牌”称号,去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记者在其专柜附近观察了20多分钟,没有发现一位消费者光顾柜台。
而类似“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最具竞争力第一品牌”和“中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之类的荣誉,在小家电商场也是随处可见。
相对于评定、认证的静态性,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是动态的,产品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在选购商品时,消费者一定要向销售人员询问清楚,同时要看好相关证书的有效期限。电产品的认证有一些是强制标准,是指不达标就不允许进入市场的,比如3C标志和空调、冰箱必须粘贴的能效标识等。而市场上出现的不少认证、称号则只是产品的一种荣誉,不作为市场准入标准,只是宣传产品、提升品牌形象的手段。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家电,具体情况具体了解,多加比较和咨询,才能买得放心。小家电企业与其在各种认证、称号上多花钱,哗众取宠,倒不如实实在在投入质量管理,搞好必需的品质认证和标志,把精力花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