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湖北荆门: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和荆门高新区,地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在湖北实施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战略中,荆门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紧邻武汉城市圈,既占“两圈”地理之便,又享“两圈”政策之利,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该市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荣誉称号。同时,荆门还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市。

  荆门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湖北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人文、农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十二五”开局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全省样板、全国一流”的标准,以“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打造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农谷”的要求,荆门市正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集中探索实践,奋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荆门是一座创新之城,具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和精神。从《质量振兴纲要》到《质量发展纲要》,荆门人不断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质量奇迹。这里,诞生了“中国名牌”——金龙泉啤酒;诞生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京山桥米”;这里,率先实现了质量兴市全覆盖;这里,带头制订并开展了市长质量奖的评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目前,荆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40件、湖北名牌产品65个,名牌产品总数居全省前列。

  树立卓越标杆 推进质量兴市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质量兴省”战略,荆门市于2009年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全面启动质量兴市工程,并成为全省首批质量兴市(县、区)覆盖面达100%的地市。

  2010年,《荆门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湖北省最早设立政府质量奖的市州之一。目前已成功评选两届,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市长质量奖。一个个卓越标杆的树立,有效带动了广大企业重视质量,追求质量,全市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主动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今,名牌产品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主导和示范作用不断凸显。据统计,2011年该市名牌产品销售额达191.5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达31.8%。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等5家名牌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全国领先,大大提高了“荆门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今,荆门市政府连续4年荣获“全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出台创新举措 提升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荆门市在推进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出台“创、引、扬”三项创新举措,大力实施精品名牌工程,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出现了名牌荟萃的可喜局面,创出了湖北省首个“中国名牌”和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省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创”,即做好品牌的培育和争创。在对全市所有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准确把握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科学制定名牌创建3年滚动发展计划和《“十二五”名牌创建规划》。同时,分解确定年度名牌产品发展目标,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切实将名牌战略与“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牌”等活动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引”,即广泛吸引知名品牌来荆发展。围绕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支纱”、“一张板”等工程,不断提高荆门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500强,吸纳先进技术和资本,用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嫁接本地产业和企业,促使全市工农产品“借梯上楼、借船出海”。随着李宁、中集、格林美、福耀等一批有影响力、有品牌号召力的企业在荆门的不断发展壮大,“荆门制造”正焕发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扬”,即大张旗鼓扬名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名牌需要扶持,更需要宣传。荆门市以开展“质量月”、精品名牌展等活动为契机,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多途径、全方位地宣传名牌战略、名优产品,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使名牌工作深入人心。通过广泛的宣传,在全市形成了积极参与、支持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据悉,荆门市目前已形成一大批以名牌为依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企业集群,精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落实主体责任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安全,是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为确保质量安全,荆门市从明确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负监管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着手,不断健全完善科学的监管体系,通过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微观质量监管,确保质量安全,在全省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如对豆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集中监管的做法,有关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曾在全省推广。

  与此同时,荆门在全国较早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诚信风尚,将诚信融入生产生活。重点加快推进各行业、部门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构建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推动质量信用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制度,推行量化分级管理。

  据了解,在质监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质量兴市”在荆门,真正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已逐步延伸到街办、社区和乡镇,“人人关注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大质量观,正在全社会深深扎根,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蓬勃开展。据荆门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该市QC小组发展到820个,涵盖化工、电子、食品、建材、医药等主要耗能领域,累计产生40个省级优秀成果和湖北省优秀QC小组、6个国家级优秀成果和全国优秀QC小组。去年,全市QC小组通过节能降耗创直接经济效益1600万余元。

  多层次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荆门质量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荆门的科学发展。2010年,荆门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完善推进机制 夯实技术基础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的推进机制。近年来,荆门市坚持紧贴实际,着力构建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相继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建立了25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定期发布《质量状况白皮书》,为宏观质量研究提供有力参考。2010年11月,荆门市政府与湖北省质监局签订了《关于推进质量兴市加快荆门崛起的合作备忘录》,以厅、市合作的方式,为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质量是技术的结晶,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裁判”。衡量质量、评价质量、提升质量,要有完善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为此,荆门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一主四支撑”的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全面的技术服务。“一主”,即一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运动服饰及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主体,“四支撑”,即四个省级质检中心——湖北省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省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省肥料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省建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支撑。目前,荆门市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项目已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领导重点包联项目,平台建设项目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总投资约1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额540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对服务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和工业园区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作者:袁慧娟 陈涛 来源:湖北省质监局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