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站在广东广州增城市小楼镇农民的菜地里,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迟菜心上的黄花随风摇曳,飘来阵阵清味。
小楼镇位于增城市丘陵地带,人均仅几分耕地,前几年是个有名的经济落后镇。自2008年标准化种植迟菜心以来,在2200公顷的土地上,3个月就产出近两亿元,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
在这人均几分耕地上,一棵棵迟菜心,使小楼镇发生变化。近日,记者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增城迟菜心因生长期长、冬季收割而得名,素有冬季“菜心之王”的美誉。几年前,小楼镇种植的迟菜心与周边地区的品种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辛辛苦苦种植的菜心难以卖个好价钱,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农民很难致富。
从2008年开始,增城市质监局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小楼镇政府,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小楼镇的腊布村建立40公顷的迟菜心标准化示范区。几年来,形成了从示范区到村有示范户的示范网络,带动了全镇及周边1万多农户,按照标准种植迟菜心。
在小楼镇村民何秋扶种植的田间,一棵棵迟菜心仿佛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样,长得齐刷刷的,每棵菜心上开的黄花也齐整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片种植的迟菜心,一块块叶龄标记牌和作业流程卡错落有致。何秋扶看着即将收割的菜心自豪地说:“以前种植的迟菜心长相和质量都不好,几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现在是按工业化理念种植,整地、选种、播种、管理、收获全程采取标准化生产措施,每公斤卖5元左右,3个月的种植时间收入可达7万元,实现脱贫了。”
在小楼镇,像何秋扶这样靠种植迟菜心脱贫的贫困户还有不少。
“今年单单种迟菜心,就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春、夏、秋3季种植的其他农作物,今年脱贫了。”腊布村村民赖润照望着绿油油的菜地发自内心地高兴。去年,在腊布村的1537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9000元。
在广州绿聚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田里,一片连一片的迟菜心,宛如江南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景象,香飘四野,展示着标准化种植的绰约丰姿。一项项标准化种植技术,从点到面,被固化成作业标准卡,走进了每一块地,每一条垄,每一棵菜心。该公司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链接”着几百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解决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而且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一头联系农户,一头联系市场,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总经理张文彬说:“作为以示范区为依托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将农户联结到龙头企业之下,用一系列标准规范农民的农业操作过程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保证了企业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在当地,像张文彬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就有7家。这些龙头企业以示范区为纽带,把农户链接在一起,带动农户3万多户,帮助农民增收1.3亿元。推动小楼镇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农民就地增收。
在小楼镇示范区旁设立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承担着整个示范区迟菜心每次农药用后和上市的监测。为实现无公害生产,小楼镇政府农办监管着整个示范区,将育苗、种植、施肥、用药的“绿色”和“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贯穿于迟菜心种植的全过程。一方面,通过植保部门向农户推荐购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由行业协会牵头,农户将所需的农资列成清单,然后统一购买,建立了用种记录、用药记录等“档案农业”记录;另一方面,检测站不仅按照计划对每片示范区进行种植过程的农药残留检测,而且还进行随机抽样检测,使每个环节都实现了监管。
小楼镇农办主任陈文强说:“将成熟的标准化种植模式集成起来,统一写进农户生产责任的合同文本里,并纳入分片干部的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实现了蔬菜的绿色种植,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不仅实现了农超对接,而且还大量出口到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标准化示范区的带动下,迟菜心种植实现了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成为增城市北部山乡巨变、绿色崛起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