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装机容量62364.2兆瓦,世界第一!
风电机组制造企业新增风电装机世界排名,前10名有4家中国企业!
这是记者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获悉的一组数据。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风能的开发利用日益充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风电产业。
翻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史,第三方认证与风电产业发展如影随形,扮演着风电领域“追风者”的角色。“在中国风电的成长过程中,认证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以下简称鉴衡)主任秦海岩眼中,中国风电10年的发展,离不开认证工作的强力支撑。
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大约在2005年,我国风电产业刚起步时,国内刚开始生产600千瓦风电机组,几乎全靠引进国外技术。此时,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作用定位在完善标准,保证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据介绍,风电设备认证的特殊性在于,不能完全靠实验验证来评定。比如风电设备安装在野外,需要有20年的使用寿命,而这在实验室里是无法做到的。
秦海岩说,对这种复杂的发电系统评价,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仿真计算加现场试验。其中,仿真计算工作量非常大。以风机20年疲劳寿命和极限载荷为例,首先要计算20年各种风速情况下风机的载荷,然后用载荷对其各个部件(叶片、轮毂、塔筒等)进行疲劳寿命和极限寿命分析;掌握一系列数据后,进行现场测试。比如,现场测试能测到10米或20米每秒风况下的风机载荷,但受自然条件所限,可能无法测到50米每秒乃至70米每秒风况下的载荷。这就需要把现有风况下测试的载荷与仿真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用现场测试结果反复验证设计评估,如果测试结果和计算结果一致,证明仿真计算符合要求。
为做好风电产品认证工作,包括鉴衡在内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苦练内功,进行仿真软件及人才储备等软、硬件储备,经过四五年时间,建立起系统的认证体系,认证规模逐年扩大,认证技术不断提升,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保障和提高了风电产品质量。
督促企业掌握核心设计技术
业内人士表示,风电产业发展初期,国内企业几乎都是以购买“生产许可证”的形式引进国外风电技术,企业大多只关注生产图纸,关心如何照“图”造产品,但往往忽视产品设计。如风机主轴粗细、塔筒材料壁厚、齿轮箱载荷等的设计,绝大多数风电制造企业弄不明白,甚至都没有向技术输出方索要设计资料的意识。
为了实现引进风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2008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掌握风电核心设计技术的企业进行奖励。如何衡量企业掌握了核心设计技术?《办法》规定,申请产业化资金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风电机组通过产品认证。要想通过认证把关,企业必须掌握全套设计文件资料,建立工程师队伍及独立完成设计工作的能力。这种强制认证和政府补贴引导结合的方式,督促中国风电企业不仅会制造风机,更要学会设计风机,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快速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
推动国内风电产品“走出去”
秦海岩表示,随着风电产业发展,风电设备认证工作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着方向。目前,我国风电产业走到了一个新阶段,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的产品逐渐走向国外。而风电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各个国家对设备都有认证要求,有的是政府强制行为,更多的是商业化行为。
我国风电制造企业拿到国内认证证书后,出口时又面临新问题:国际采购方是否承认我国认证机构出具的产品证书?秦海岩坦言,面对此挑战,包括鉴衡在内的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正积极推进国内认证证书被国外政府和相关机构采信的工作,效果不错。
据悉,2011年年底,南非政府的首轮风电设备招标中,要求参与竞标的我国风电企业需获得DNV、GL等认证证书。因其不了解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情况,一开始并不承认鉴衡发放的认证证书。后来,鉴衡亲自向南非能源部解释认证的过程,证明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水平和国际接轨。另外,见证了鉴衡成长的国际电工委员会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分会(IEC TC88)主席Sandy Butterfield(桑迪·巴特菲尔德)也给南非能源部部长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说明鉴衡的认证与国际接轨。南非方面最后承认了我国认证机构所做的认证,允许国内风电产品出口到南非。
这只是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国际化采信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国风电产品认证证书已获得美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市场不同层面的认可或采信,免去了企业出口去国外申请认证的繁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从此意义上讲,认证工作在风电产品“走出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