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评价和判断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设立反映质量状况的指标,是贯彻落实“实现既保持增长又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形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两位一把手任组长的“质量指标体系设计”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和研究小组,抓紧开展了以产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等指标为核心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1)产品质量合格率
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实施质量抽样检测,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占全部抽样样品数的百分比,用于反映全国制造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以及29个制造业大类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水平。这个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充分利用质检系统现有的资源,数据来自第三方检验机构,统计测评结果可靠性和权威性高,抗攻击性强。
(2)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反映顾客满意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以消费行为、消费心理、计量经济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采用反映产品/服务质量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指标,构建模型,测量顾客对某品牌或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同时得出各指标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大小。
2000年,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积极争取下,科技部正式立项,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始了中国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对近50万人次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积累了涵盖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流通、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及文化卫生等共近70类行业的顾客满意度、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品牌形象、感知价值、顾客忠诚度、调查行业所占GDP比重等多项数据指标。
(3)质量损失率
质量损失率是指产品质量成本的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之和与工业总产值之比。其中,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交货前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交货后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所损失的费用。质量损失率是质量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通过质量损失率的统计、核算、分析,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可以引导企业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降低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减少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降低产品总成本;促进企业改进产品结构,寻求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质量损失率统计是从国外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演变过来的,质量损失率统计工作已经开展了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