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体系缺少中长期规划
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一体化,使标准化功能、作用、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才能
使行业标准化管理有序化、规范化。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印刷机械行业标准体系表,早已不再能够反映行业标准整体面貌、规划或蓝图作用,多年来也未对标准体系表进行研究、修订与完善,因此印刷机械行业标准体系表,已经失去了中长期规划以及提供标准制、修订依据作用。从每年的年度计划来看,项目缺少行业技术发展战略整体策略规划。
2.标准构架不合理
我国印刷机械行业标准构架与种类,还存有上世纪80年代标准体系构架的背景,即偏重产品标准对印刷机械类产品的覆盖面。到目前为止,印刷机械行业现行标准共计59项。其中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仅有7项,52项均为产品标准。从数字不难看出,行业基础性标准化工作的薄弱。
近年来标准制、修订工作仍然以产品标准为主。能够真正提升产品质量,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高附加值、关键技术标准如:高新技术产品类标准(数字印刷机、 CTP直接制版机等),可靠性标准,设备能效标准,环保标准,检验验收标准,服务标准等均是印刷机械行业标准的空白点。
3.标龄过长2001年至2006年发布实施的标准为28项。2000年以及之前发布实施的标准有31项,其中17项由1999年发布实施的标准中有15 项是原ZBJ(专标)标准编号通过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后确认换号标准(包括了1986年~1990年所制订的标准)。
根据标准标龄五年一复审的工作程序,53%现行标准又需要进入复核、修订阶段。由于GB1.1、GB1.2等标准化工作导则、指南和标准编写规则等指导性标准的换版,对标准编写提出新的要求,2000年以后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大量工作是对现行标准维护、管理、老标准修订,局限了每年新标准制订数量,尽管如此还是未能改变标龄过长问题。2001年至2006年6年间新制定出的标准仅为14项。
4.标准水平偏低
印刷机械行业标准以产品标准居多,产品标准是进入市场销售的最低门槛,过去制定标准,原则上本着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与能力,一般以国内同类产品一般水平确定标准技术指标。现在这些标准显现出的问题是不能带动产品出口,又不能阻挡进口产品准入门槛。面对激烈竞争,品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利用标准游刃有余地占领市场。
5.基础标准未得以贯彻
JB/T5434-1991《单张纸平版胶印机测试印版》标准自发布后,由于需要标准物质研制、成本投入等原因,一直未能得以贯彻执行。基础标准未能贯彻原因有企业行为和行业管理层行为两方面原因,如:产品型号编制方法标准,以前以备案方式进行行业协调、统一管理。现在企业要求突出产品个性化,一些企业不采用统一的型号编制方法进行产品型号编写,在产品鉴定、行业质检时产品型号检验项判定一直受到忽略等。
不贯彻执行基础标准,后果是影响到今后印前、印中、印后设备能否正常达到接口、互换、兼容性或相互配合性,一旦产品尺寸互换性和功能互换性标准出台,企业将要付出代价。
6.采用国际标准到实际应用存在距离
2006年制定的《印刷机械切纸机设计及结构安全规则》、《印刷机械——装订和整饰系统及设备的安全要求》(注:制定标准时修改了项目名称)两项国家标准,均等同转化欧洲标准和国际标准。鉴于我国印刷机械产品质量和安全制造技术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在不能达到技术领先时,直接引用国际先进标准与国际标准,采用了实现标准趋同方法,去适应外部环境。标准发布后,对于标准的实际应用,标准中涉及到的产品危险评价、安全检验项等都还需要深一层次的基础研究。一般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附加值才有可能达到标准安全要求。
标准化工作思考与建议
1.企业是制定标准的主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以企业为主体,任何企业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标准化管理必须重视企业间的个性差异,必须注重行业整体战略起点以及多元化目标和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应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兼顾各方的利益。强调标准制、修订过程的公开、透明、协商一致原则,保证标准的公正、合理性。
2.制定完善的印刷机械标准体系。建立具有前瞻性发展策略的印刷机械行业标准体系,实现有效、协调、统一运行机制。有的放矢地找出我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水平差距与技术薄弱点,正确定位我国标准,使印刷机械行业标准构成与各级标准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制定出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相一致的标准,使我国印刷机械标准在技术贸易中发挥作用,达到企业通过使用标准能够稳步占领国内与国外市场。
3.以行业核心技术与能力定位标准。今后标准制、修订工作应以产品主导制造企业核心技术与实现能力定位标准水平,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成果,以科学态度分析定量与定性关系。注重标准综合技术内容,如:增加产品使用功能特性分级要求,合理选用抽样检验国家标准,增加产品检验判定内容等。保证制、修订出的标准能够紧跟新技术,快速响应市场,使标准更具有效性。
4.合理统筹调配资金。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投入,为了使标准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应积极接纳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给予他们参与标准制、修订及标准化工作研究的权利,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资金合理调配,投入标准化基础工作、试验数据采集、跟踪国际标准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研究等。
5.实现系统化服务。重视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是为了使用才制定的。只有让标准的用户认识标准、理解标准、使用标准,标准的作用才能发挥。通过建立印刷机械标准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标准化服务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撑和牵引了印刷机械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让我们今后以“求实、求变、求新”工作方式,有效提升行业企业标准化核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