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消费者前两天去中关村购买数码相机,特意购买了一款具有“双重防抖”功能的,拿回来之后进行拍摄,却发现一些画面时常不清,放大之后,还有一些色斑。
“是相机的质量有问题吗?什么是双重防抖?”他向记者询问。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在数码相机市场中,“防抖”已经成为了一个业界标准名词,但是,市面上存在着太多的防抖概念,还真的没有一个标准,来确切地界定什么叫“双重防抖”。
记者走访了一些相机厂家的售后技术人员,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试图来向消费者解释一下市面上各种防抖名词的含义和本质,让消费者在购买防抖数码相机的时候能擦亮双眼。
光学防抖:最被认可的技术
光学防抖是目前最被公众所认可的一种防抖技术,它通过可移动式的部件,对发生的震动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减轻照片模糊的效果。目前光学防抖技术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以广大镜头厂商为代表的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和新兴电子厂商为代表的CCD移动式光学防抖。
“世界上首款用于民用相机的光学防抖系统是由佳能开发的,首次用于佳能EF 75-300mm F4-5.6 IS USM镜头上,这是光学防抖系统在民用相机上的首次应用,这套系统被称为佳能的IS(Imagine Stabilizer)光学防抖系统。”北京某家佳能相机销售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镜片的运动来补偿相机的晃动。
由于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在生产技术上的成本较高,所以部分在光学技术积累方面并不充足的厂商,开发出了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CCD防抖)系统。就是将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CD/CMOS)固定在一个可以通过电磁效应平行滑动的平台上,拍摄的时候,平台会利用电磁的迟滞性造成CCD短时间内固定不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抖的目的。
电子防抖:随数码时代而来
所谓电子防抖,就是说防抖的全过程都没有任何元部件的辅助和参与,依靠数字处理的技术去实现的防抖,当前电子防抖主要有通过提高相机感光度(ISO)而实现的“自然防抖”和通过像素补偿或其他运算方式而实现的“数码防抖”两大种类。
ISO防抖其研究方向在于通过真正的电子方式实现。即提高ISO,提高快门速度达到防抖。但是,由于目前CCD工艺限制,大部分的消费数码相机都依然在使用1/1.8英寸甚至更小的1/2.5英寸CCD,这些CCD在高ISO感光度下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严重的噪点现象,严重干扰了照片的成像质量。
通过采集更多的图像像素,或者是同时拍摄更多张的样张后,采用图像处理器运算的方式,采集相对清晰的像素,再合成一张清晰的画面。
和高ISO自然防抖相比,数码防抖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会像高ISO防抖那样在照片上留下严重的噪点,但缺点则是使用电子防抖模式下一般都不能使用最大像素,无法捕捉瞬间画面和高速运动的主题。
“双重防抖”是什么?
流行的“双重防抖”技术,一方面保留了光学防抖优秀的成像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电子防抖的简单和方便,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相机配置。
然而,一些厂家和销售商,为了盈利,混淆概念,欺骗消费者。典型的手段一是胡乱将“防抖动功能”标示在根本不具备任何防抖能力的机型上。
二是虽然具有高ISO拍摄功能,但实际高ISO成像质量较差。和之前所介绍的高ISO防抖功能所提到的一样,市面上有一部分的厂家,没有成熟而先进的图像处理芯片和技术,在高感光度模式下无论是噪点控制还是感光宽容度方面都大打折扣。导致画面效果不尽如人意,放大之后屏幕上可以看见非常明显的噪点和色斑,严重影响成像质量。
三是通过混淆“双重防抖”概念的方式,让消费者误认为相机具备光学防抖功能。从正确的定义来说,只有同时具备光学防抖和高感光度防抖模式的数码相机,才算是真正的“双重防抖”,但是,毕竟“双重防抖”这个名字并没有被规范化,所以目前某些厂家将“自然防抖+高感光模式”或者“自然防抖+数码防抖”模式也算是双重防抖,但是实际上该机型仅带有一种防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