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企业招聘的时候,专门提出来要‘学质量’的毕业生。”这是25岁的肖汉杰心中的梦想。再有几个月,他就要从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质量工程与管理”专业毕业了。
“前10年很艰难,感觉质量研究这条路很难走。后10年就好多了。”这是46岁的温德成内心的感慨。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质量研究整整20年的学者,他的人生早已和质量学科绑在了一起。
和温德成、肖汉杰一样,10年来,千千万万个“研究质量的”和“学质量的”一起见证了中国质量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质量在学术领域外延和内涵的扩展,提高了质量学科在高等教育门类中的地位。然而,他们并非是唯一的主角。10年来,全社会不断升华的质量观念、不断涌现的质量需求,不断扩大的质量舞台,为质量学科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沃土和源源不断的养料。
可以说,10年来,质量学科不仅是与进步中的中国质量同行,更是与发展中的质量中国同行。
“需要”的力量
2012年年初,云南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王铁旦参加了云南一个地州质量奖的评审工作。在一次评审会上,一位总经理含着眼泪说,这么多年来,她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来经营企业,许多问题连想都没想过。这次参评就是希望专家能对企业做一个全面的诊断。“我当时特别感动,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搞质量值了。”
和王铁旦有相似感觉的还有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温德成。1999年,他获得了瑞士联邦洛桑理工大学的物流管理硕士,恰逢国内物流热刚刚兴起。到底是搞物流还是搞质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最终“经过痛苦抉择”,他选择了质量研究。回首往事,他很庆幸没有在质量领域半途而废。
10年来,随着社会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扩大,质量学科也从起初的星星之火逐渐有了燎原之势。这份“需要”的力量,让质量学科在短短10余年间从无到有,迅速成长。10年前,开设质量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而如今,不仅很多大学开办了质量专业,还涌现出了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南京财经大学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等质量学院;10年前,全国质量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不超过5人,而如今,全国已经有20多位质量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从事质量方向研究的硕士生导师数量更多;10年前,质量学科的本科生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如今,光是每年毕业的质量工程硕士就有数百人。
“有人说这两年质量学科有点过热。在我看来,质量学科离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质量学科的发展空间非常大,需要几代人去努力探索。今年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也对质量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形成分层级的质量人才培养格局,培育一批质量科技领军人才,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大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在《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培养质量工程高层次人才”。
“联合”的力量
从1987年湖北工业大学在国内率先创办产品质量检验工程专业算起,我国质量学科建设的第一阶段都是高校“单兵作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酝酿,“局校联合”、“政校合作”已经成了质量学科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泉。
2007年12月,武汉大学与湖北省质监局合办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09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与武汉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0年7月,云南省质监局与昆明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
2011年4月,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省质监局共同发起成立南京财经大学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质量专业采取“局校联合”、“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高校已有10余所。在程虹看来,这是“从象牙塔到协同创新的一种转变”。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质监部门在质量工作中有很多困惑,需要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高校对于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需要就质量在实际操作层面进行一些规律性、科学性的研究。
温德成更是把这种模式看作是对当前高校质量教育无法很好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局部突破”。他认为,这种“双赢”模式对于快速培育社会急缺的实用性质量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周荣笑称学校与云南省质监局的合作始于一次工作午餐,“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一块儿了。” 他把合作归结为“开放的心态”。高校的心态是开放办学,积极迎合社会对于质量人才的需求。而质监局的心态也很开放,集合高校的力量来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可谓是“一拍即合”,特别是在云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质量发展纲要》颁布以后,“感觉路子越来越对了”。据介绍,为了保证联合办学的效果,双方还建立了局校高层会商机制,每年都要进行多次会晤,以便于发挥各自优势,快速解决问题。
“深入”的力量
评价学科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与社会的结合度。十年来,随着质量研究的深入,质量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质量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批批诞生于高校的质量成果,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开花结果。一批批质量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质量领域的中坚力量。
程虹“领衔”的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拿手的就是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与过去主要关注微观质量管理不同,宏观质量管理更侧重于政府部门对于质量发展的规划和安全风险的把控。该院成立5年来,已经成为多地政府的“质量智囊团”,为各地质量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要让政府指导,质量是一门科学。抓质量光靠监管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与武大质量院不同的是,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发挥传统的工科优势,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质量工程与管理上。该院在全国开办了首个“质量工程与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下设质量工程、质量检测、质量文化、品牌管理、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等7个研究所,先后为企业培训60余名卓越绩效自评师,承担了国家公益性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品牌价值测算试点》等多项研究课题。
尽管各所高校在质量专业上的定位有所不同,但满足社会对于质量研究和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正如周荣所说,“学科内涵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学生培养必须对应社会需求”。据王铁旦介绍,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正在申报国内首个“质量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切入点。“我个人认为我们学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地方。”
质量学科硕果累累的10年已经过去,下一个10年该往哪儿走?作为学校负责人,周荣的回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开放办学,建立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作为质量研究者,程虹的回答是“鼓励自由探索,允许犯错,要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作为质量领域的年轻人,肖汉杰的回答是“通过努力,让质量专业人才和工程师一样受尊重。”
记者从质检总局获悉,今后,质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以质量专业设置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平台,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助推质量强国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