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上海滩的东北角默默圈起了一片发展沃土——外高桥保税区。
22年间,这里犹如东升旭日,在新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绽放出势不可挡的光芒。到2010年,这里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酒类、钟表、汽车、机床、化妆品、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生物制药、健康产品、文化产品的10大类专业贸易平台,贸易集聚效应突出。
在这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把关进出口货物质量安全及国境卫生安全,心系地方经济、国际贸易的发展,既是造梦者,也是圆梦人,他们就是上海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办事处全体员工。
保税区的酒商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监管严所以口碑在,服务实所以赞誉来”。
2008年11月,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建成,成为全国首个集展示和贸易于一体的国际化酒类产品贸易中心。品种繁多的酒类商品有了365天在沪展示的平台。酒中心的落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4年来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专业化销售团队、精细化服务模式,带动了区内酒类商品贸易的迅猛发展。2011年,区内进口酒类商品占全国比重已高达39%。
然而,酒中心在建成之初,也曾经有过顾虑和担忧。酒中心的设计梦想是打造成国外酒商与国内经销商的对接平台,让经销商不出国门就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对于新客户企业,通过整合物流体系缩减成本。对于合作较成熟的客户企业,通过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服务稳商留商。但如果无法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酒中心专业化贸易平台的优势必然会被削弱。
了解情况后,保税区办科室领导带队,经常赴中心现场办公,与区内帝亚及欧、酩悦轩尼诗等主要进口酒商加强联系。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难题就是在走访调研时一一浮现。
办事处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做出了“接地气”且“有人气”的“回应”。如针对标签不合格等进口酒类监管问题,调派人手加强宣传和上门帮扶,指导进口酒商准确标注标签相关内容,降低酒类标签检验不合格率;针对企业加快验放及出证速度的呼声,保税区办迅速研究推出酒类商品预检验业务,通过“进境预检、进口核销、快速出证”的新模式,将整个进口程序所需时间从原先的12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
此外,保税区办主动将企业关于提高口岸检测速度的呼声反映给上级部门,为产业功能集聚建言献策。区内新建成的国家酒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已于7月18日正式开验,在酒类商品的主要物流集聚区建设专业检测实验室,能进一步缩短相关样品的检测时间,提高了口岸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和履职能力。如今,贸易商们把酒中心的酒类商品看作品质的保证,酒商们底气更足了,保税区里的“酒香”也随之越飘越远。
“‘工程机械平台’虽年轻,但后劲十足。”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的副总经理李春曦告诉记者。
在外高桥保税区,进口酒类、化妆品等重点商品始终引领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但近年来一些特色进口商品也显现出乐观的发展前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发展有巨大的工程机械需求,工程机械平台的建成就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潜力,这个梦想的实现同样缘牵检验检疫人。
在扶持工程机械平台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保税区办另一支年轻的队伍功不可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年轻人。他们勇挑大梁,总结“老法师”的工作经验,敢于变通传统检验模式,设想出从二手设备率先着手,逐步对进口工程机械推行“一站式”监管工作机制,在进境备案环节完成对进口工程机械的检疫、到货检验及检测等全部工作,并为二手工程机械设立快速备案通道。
从可行性研究、调研,到形成报告,再到试点运作,付诸行动的每一步他们都不曾懈怠,以热情和活力,以勇于担当和敢想敢干的作为,逐渐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要顺利实施这一监管模式,除了要有可行的操作规范,还必须有成熟的硬件及软件的支撑。为确保能尽早开展这项工作,他们参与了6000多平方米的专业检测平台建设,强化技术验收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了到货检验检测的软硬实力。实施“一站式”监管后,大大加快了进口工程机械的验放速度,备案所需时间从原来的9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2011年全年,保税区办共完成进口工程机械检验4293批、10078台,货值4.57亿美元,一次检验合格的比例达到99.4%,并能够及时完成技术处理且复检合格。
十大专业化贸易平台陆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成为拓展贸易功能的新亮点。可以预见的是,外高桥保税区还有许多发展与突破的可能,这些“可能”也许就会在未来某一天化成一个个梦想,承载着检验检疫人的责任从这里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