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考核组一行4人抵达南京。不顾舟车劳顿,来不及洗去一路风尘,考核组从南京机场驱车直奔几十公里外的南京港,对照以世界卫生组织核心能力评估工作为基础的考核标准,对南京港的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卫生处理、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核生化有害因子防范等方面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理论闭卷考试、现场操作提问等方式,对卫生检疫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了考核。8月31日下午17时,考核组宣布南京港以高分在全国首批、江苏检验检疫系统率先通过了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考核,认为南京港卫生检疫工作组织机构、硬件设施配备、人员业务能力、工作机制等符合《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的相关要求,现场掌声雷动。顺利通过此次考核是与卫生检疫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活动分不开的。南京检验检疫局将口岸卫生检疫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与核心能力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9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方案,南京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顾华丰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局党组的统筹领导下,经过近3年的努力,南京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他们在新的起点上是如何实现新跨越的?
2012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江苏检验检疫局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活动》的文件,南京局及时制定了本局的质量风险排查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以局长顾华丰为组长的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严格监督、防患未然的原则,南京局制定了工作方案,全面排查卫生检疫工作质量安全隐患。该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开拓了思路,指明的方向,成为核心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无形推手。
通过全面排查整治卫生检疫工作质量安全风险,全面提升了南京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增强了风险处置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输入性传染病的筛查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2年5月至9月,南京口岸检出61例发热病例,确诊传染病病例14例。其中登革热1例,甲型流感11例,乙型流感两例。
典型案例一
检出江苏检验检疫系统首例入境登革热病例
风险排查:面对全球传染病高发和跨国界传播的严峻态势,南京局密切关注全球疫情信息,结合国家质检总局的警示通报和公告,对入境人员及与本口岸通航国家和地区的传染病疫情进行风险分析和研判,对来自非洲和东南亚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区的入境人员实施重点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对有症状的人员及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实施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案例回顾:2012年8月26日下午13时,一名来自登革热高流行区的某东南亚国家籍旅客抵达南京空港口岸,在通过旅检通道时,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报警显示该旅客体温为37.9℃。南京局卫生检疫人员立即将该旅客带到现场排查室,水银温度计测量该旅客的腋下体温为38.2℃,处于发热状态,未见其他异常症状和体征。卫生检疫人员随即对该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该旅客为男性,28岁,出发前两天出现发热,伴两侧膝关节痛。自述服用退烧药后症状有所缓解,目前关节痛症状已消失。结合国家质检总局对登革热多次发出的警示通报,加之该旅客现有发热、曾有膝关节疼痛的症状,卫生检疫人员认为不能排除登革热感染嫌疑,并如实告知该旅客。在该旅客签署《采样知情同意书》后,卫生检疫人员采集了该旅客的血液样本及咽拭子,做好常规工作,并送往江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多种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
为更好地保障该旅客和口岸的健康安全,卫生检疫人员对该旅客进行了法律法规及健康知识宣教,登记所需详细信息,发放了《就诊方便卡》,同时对检疫排查现场采取预防性灭蚊措施,并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尽量缩小工作范围与可能接触的人群;二是尽快持《就诊方便卡》去医院就诊、治疗,并保持联络畅通,确保卫生检疫人员随时与其联系;三是穿长衣长裤,避免蚊虫叮咬;四是出现紧急或异常健康状况及时通报。
江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该旅客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卫生检疫人员立即上报疫情信息,通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前往接待患者的单位进行后续处置,确保了疫情无扩散,实现了登革热传入风险的有效控制。
案例评析: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50万例进展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案例是江苏口岸首次在入境旅客中检出登革热病例,南京局在卫生检疫工作质量风险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强化输入性传染病风险预警,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并加以科学处置,有力防范了登革热疫情的可能传播,充分体现了风险排查整治促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提升的成效。
典型案例二
联防联控异地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风险排查:为做好口岸的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检验检疫机构与地方卫生部门的联防联控已经是常态化工作内容,但联防联控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文件上,更要重落实,使得检验检疫机构与地方卫生部门疫情沟通和信息流转渠道通畅,及时通报双方的工作动态和疫情信息,确保联合应急处置到位,实现公共卫生安全。
案例回顾:2012年9月11日下午,南京局接到南京市卫生局通报,一例来自境外的归国人员诊断为疑似登革热。该局立即指派卫生检疫人员与地方卫生部门一起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为中国籍,男性,7月6日由异地口岸出境,8月31日由异地口岸归国。9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腋下体温38.1℃,除咽部红肿外无其他异常症状体征,自行服用退热药后症状未见好转,于9月9日入院就诊,院方于9月11日下午做出“疑似登革热”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者境外居留所在的某国8月份以后进入雨季,蚊媒大量孳生。8月中旬,患者同一宿舍4人中有两人患登革热。患者自述在入境时无发热等异常症状体征。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体征,卫生检疫人员认为“疑似登革热”诊断是恰当的,同时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对血清样本,请相关实施实验室尽快检测,明确诊断;二是联系追踪患者归国后所有密切接触者,告知其在与患者最后接触之日起的15日内,如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三是地方卫生部门对患者所处区域立即实施灭蚊处理,避免疫情播散;四是请地方卫生部门将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及时通报检验检疫部门。
9月12日下午,该局接到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患者血清登革热病毒抗体阳性,确诊为登革热病例,并实施了后续处置。9月13日上午,卫生检疫人员会同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赶赴患者所在单位,通报了患者的诊疗情况,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加强与检验检疫机构和地方卫生部门沟通,要主动了解员工外派国家疾病流行情况,重视外派员工的健康教育,出发前告知其获取防病知识途径,并提供简单、方便携带的蚊媒传染病防护用品;二是要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和地方卫生部门,加强对外派员工归国后的健康监测,出现相关症状体征的,要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和地方卫生部门报告。
案例评析: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较为严重。这些国家及地区和我国多个口岸有着通航交往,国际国内不同部门间传染病信息的沟通直接影响防控成效。《国际卫生条例(2005)》明确主管当局与当地卫生部门之间的协调、事件信息沟通能力是衡量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此次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彰显了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卫生检疫工作质量风险排查和整治,更好地将与地方卫生部门的联防联控落到实处,做好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是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成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