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站在高高的紫金山上放眼远眺,扬子江上百舸争流。大江两岸近百公里的港口码头岸线上车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今年1月至7月,江苏南京检验检疫局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7.02万批次,货值8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77%和19.86%。该局围绕“多措并举稳增长,迎难而上促转型”,服务外贸发展功不可没。
“小小舢板”百舸争航
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南京中茂工艺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艳带着一脸愁容来找南京局植检处处长王良华。该公司自接到欧洲一笔大订单以来,但由于实力不济等原因,对完成这项任务有些力不从心。为此,她跑来南京局求助。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一定会帮你想办法。”王良华说。
全球金融危机后,南京市的小微木制品出口企业犹如在风浪中飘摇的“小舢板”,陷入惨淡经营的局面。原料、用工成本急剧上涨,加之木制品生产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企业运作相当艰难,且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的企业接不到订单,还有的企业因为规模不够而没有底气接单。况且,这些企业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协作,单打独斗成了牵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在这种情况下,王良华带领全处工作人员,分析了南京地区部分木制品企业的工艺流程和产品特点。在征求部分企业老总的意见以后,抱团取暖成为各个企业的共识。
2012年3月27日,该局植检处召集南京地区明霖木业有限公司、黎明木雕工艺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负责人,汇聚南京中茂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共同磋商并达成共识:一家企业接到大订单后,由接单企业牵头组织,其他企业协助加工共同完成。此后,这一做法被迅速推广。
在南京局的协调下,风雨飘摇中的“小舢板”终于抱团出海,实现了资源、技术、订单共享,竞争力全面提升。“南京局搭建合作平台,改变了我们单打独斗的局面。如今,我们的成本降低了,工艺改进了,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李艳说。
“重点旗舰”中流击水
“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的扶持,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们把扶优扶强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一企一策’的方式,实施支持企业走出去等战略,促进了外贸行业发展。”南京局局长顾华丰说。今年初,南京局制定了《支持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措施》,围绕帮扶重点产品、重点企业,推出了10项服务内容及14项具体服务举措。7月,该局党组决定,所有党组成员和处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到服务对象中调查研究,开展“四解四促”行动。随后,该局又出台了专为南京江宁区20强企业定制的十项优惠政策,对9家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重点帮扶。
阿特拉斯科普柯(南京)建筑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亚太物流中心,准备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公司所有产品的零配件和消耗品服务。南京局立即进行分析预测,敏锐地意识到亚太物流中心这种新型集中配送模式,在实际运营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该企业采取变通方法先行先试,使物流中心出口检验检疫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此外,南京局还针对部分重点产业强化科技帮扶举措,助推地方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企业、传统特色产业“走出去”。
“联合舰队”乘风破浪
2月7日,南京局与金陵海关签署备忘录,支持开发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3月12日,南京局与南京邮政局签署备忘录,共同保证南京进出境邮件口岸公共安全,提高邮件通关效率。
3月14日,南京局与市商务局签署备忘录,搭建外经贸服务载体,加强商务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9月20日,南京出口光电显示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获得江苏检验检疫局批复,正式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至此,在南京局强力推进下,产业集聚区创建仅用半年时间,连续跨越市级、省级两个台阶……今年以来,南京局领导先后深入271家行业龙头企业座谈交流、调研走访、现场帮扶,现场解决问题130个。该局通过外部联合、内部整合等方式,携手兄弟单位共同打造了一支外贸“联合舰队”,帮扶产业集聚区发展。
南京局与开发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签署了3份合作备忘录和协议,形成建设集聚区的政策合力。此外,南京局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和依托南京经济开发区,共同建设1.1万平方米“新型显示和数字智能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变为政府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不但能为南京地区乃至江苏新型显示与数字智能产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国内外主要认证服务,还可以在人才、设备及技术等方面,为企业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南京及周边地区出口产品快捷、便利地获得进口国的市场准入,实现国际认证和检测业务本地化,提高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