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宁波北仑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实现“港通天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11年,入出境船舶达7000余艘次,出入境人员148327人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50万标箱,位居中国大陆第三、世界第六。

  宁波北仑,一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东方大港、开放前沿、冠军之城……曾经的海濡之地、东海渔村,在短短30年间,自力更生,迎风逐浪,一跃成为世界级大海港、大口岸。

  201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的陪同下视察北仑口岸,勉励宁波检验检疫部门要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为服务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支树平局长特别强调,北仑检验检疫局要在常规业务上走在前列,在模式改革上大胆创新,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成绩、树一流形象,扎实做好核心能力建设推进工作。

  如今,为不断提升口岸现代化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早日实现“港通天下”的东方大港之梦,为了践行中国政府对世卫组织的一个庄严承诺,北仑检验检疫人奋勇当先,兢兢业业,为提升口岸核心能力,推动国际强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承诺就是使命

  时间回溯到2007年,该年6月15日生效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口岸核心能力做出了明确要求。创建国际卫生港口对适应《国际卫生条例》要求,提高港口的卫生控制能力,提升港区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2009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9~2012年全国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方案》。北仑检验检疫局认真按照总局方案以及宁波局加快推进宁波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通知要求,理清思路,广泛发动,积极部署,做出了三年创建的郑重承诺。

  2012年,宁波市市长刘奇提出要求,宁波港全港创卫及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市里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宁波全港创卫进程,同年9月6日,北仑局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验收并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捍卫口岸卫生安全、助推国际强港建设是宁波检验检疫人的永恒追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紧密围绕‘十二字方针’做文章。”宁波局局长赵振拴的话语里透着使命与压力。在北仑局面前的不是坦途大道,而是一道道颇具挑战性的基础性难题,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叠加。

  北仑开港近30年来,在17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码头和场站,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企业性质多样化,人员流动性强,配合程度不一。面对复杂的港情,从2009年4月开始,北仑局组织发动局内各相关部门对北仑口岸码头、堆场及所有相关单位在口岸核心能力方面的设施、条件和能力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围绕“三个要求”,即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重点,历时两个月,汇集整理出一份近2万字的调研报告,全面摸清港口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和检验检疫内部的设施设备、人员素质、基础支撑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口岸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案,为后续采取针对性创建措施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宁波市开展全港创建国际卫生港的工作任务,北仑局精心组织了“织网”行动,除在单位内部加强综合管理部门、检疫科室、技术中心等之间的配合外,还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明确区委、区政府有关大力支持国际卫生港建设和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合作备忘。同时,在与北仑区卫生局、公安局以及边防等口岸单位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北仑局以签署合作协议、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拓宽合作领域,开创口岸卫生检疫与相关部门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新局面,并在工作中通过开展业务交流、联合演练、协作处置等活动,进一步固化和完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在口岸一线构筑了一道安全严密的疫情防控网。

  疫情就是命令

  2003年,SARS来势汹汹,国境口岸“战云”密布!

  2004年,禽流感大暴发,东南亚疫情压境,海岸线上恶仗连连!

  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国境战线再次告急!

  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严重核泄漏,一海之隔的北仑口岸首当其冲,前沿阵地不容有失……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绝不能让疫情险情越雷池一步!”北仑局局长鲁国苗的话语斩钉截铁。在频发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北仑检验检疫人枕戈待旦,构筑起一座保国安民的坚固堡垒。

  最好的防守是主动进攻。树立忧患意识,筑牢把关防控的思想堡垒,是在检疫监测上的第一个“主动”。面对日益增多的传染病跨境传播,核生化恐怖事件等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北仑局严格遵循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要求,牢把口岸卫生安全关,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工作模式的发展创新,在防止各种传染病通过北仑口岸传入及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主动”则体现在强化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上。近年来,北仑局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工作,使一线检验检疫人员的疫情意识和处置能力都不断提高,达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2009年,北仑局联合北仑港务、边防、海事等口岸单位开展了防“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处置演练。2011年6月,北仑局组织了宁波口岸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9月,又顺利承担组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并开展了“核生化医学排查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

  在调查分析宁波口岸近200条航线及相关疫情信息的基础上,北仑局尝试建立“口岸入出境船舶数据库和量化的船舶风险分析体系”,对船舶各类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确定了船舶基本信息、申报信息、疫情疫病信息、船舶历史信息等4大类风险因子,确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船舶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船舶检疫工作的针对性,在提高电讯检疫比例的同时也达到了保障口岸疫情防控的要求,显著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2009年发现并处置全国海港口岸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2011年,在一艘外轮上一次性检出6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从一入境集装箱中发现的老鼠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多次检出来自日本的放射性超标集装箱货物。今年,又再次从外籍船员中发现和处置一例开放性肺结核病人。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给口岸辐射监测和应急处置带来严峻挑战。为有效提高海港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人员指挥联系与物资集中调度,亟须开辟一块应战“根据地”,宁波局提出分别打造“宁波海港和空港口岸应急中心”的计划,由北仑局负责海港应急中心的筹建和管理。截至2012年8月底,“海港口岸应急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应急处置有关的设备和检疫物资集中到位,各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也已准备完毕,学习、培训、演练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各项功能已配置到位。

  “你们的工作非常到位!”总局卫生司司长张际文在2012年3月到北仑局调研期间,还专门考察了应急中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力就是核心

  现代化的港口需要现代化的口岸检验检疫能力,这也是实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初衷所在。本着“实力就是核心”的共识,北仑局始终把提升自身检验检疫软硬实力作为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不遗余力地增强检疫监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技术、创新成为三大关键词。

  新形势下,北仑局人均担负检疫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人员配备紧缺,人力资源难以满足飞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已成为固有的矛盾。“人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第一保障,全局必须保障对年轻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锻炼一支素质过硬、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北仑局局长鲁国苗在该局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

  按照这一工作思路,北仑局将“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人才战略作为核心理念,努力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磨炼出一支能“打大仗,干硬仗,战恶仗”的钢铁队伍。3年中,大力引进检验检疫后备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和持续教育,形成了一支以预防医学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的船舶检疫人才梯队。同时,建立常态培训机制,检疫专业学习制度不断完善,检疫人员之间互教互学,以期每位成员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能手,在各自业务中独当一面。

  常规学习出精兵,实战考验练强将。2009年,面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北仑局先后组织两批后备梯队人员投入甲流防控战斗,有效保障了特殊时期人员的需求。2010年,该局又派专门人员支援上海世博安保全程工作。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严重核辐射危机后,一线检疫青年“敢死队”日夜奋战,背负检测设备,成功排查和处置了20多起核辐射超标或疑似超标事件。

  善于整理归纳的北仑检验检疫人,重视知识管理这个工具,力促卫生检疫规范系统化。经过近3年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北仑局已完善制定了覆盖卫生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卫生处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等业务方面的业务指导书5册,工作规范20余个,整理归纳了近百项文件记录,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业务管理体系,尤其通过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程序,明确防范措施,为一线卫生检疫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另一方面,全力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按照立足“防大疫”的能力建设目标和“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的检测要求,北仑局加快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传染病检测能力。目前,该局区域重点医学媒介实验室在宁波口岸媒介生物监测与鉴定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已连续两年为宁波、上海等4省市开展医学媒介联合监测活动提供鉴定和FI抗体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检测。卫生检疫筛查实验室不断拓展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项目,已能够实施涉及卫生检疫方面的检测项目达到30余项。

  创新就是活力

  “核心能力创建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保持创建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关键在于创新。”分管卫检业务的北仑局副局长张升如此感慨。3年中,北仑局厚积薄发,以接力赛式的节奏,接连打造出“三箱一船”系统精品工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

  开发整合,检疫监管系统日臻成熟。北仑局在原有“北仑口岸进境空箱检疫监管系统”和“北仑口岸国际航行船舶检疫监管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宁波口岸实行船舶/空箱两大系统顺利对接、检港电子信息互通、AIS船图监管系统、船检现场移动办公、船舶代理信用监管、检/代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新思路。目前,北仑口岸全程参与的“宁波口岸入境空箱检疫监管系统”和“宁波口岸国际航行船舶检疫监管系统”均已投入运行,两大系统有望明年实现对接。船舶和空箱两大系统的整合,将会促使两项口岸业务在监管模式上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北仑口岸的检验检疫监管实力和成效。

  开辟通道,重箱检疫提速又节支。2009年7月,北仑局在宁波口岸率先开辟进口重集装箱卫生处理前置通道。通道开辟后,缩短了集装箱在港区的物流周期,提高了口岸通关速度。以进口废纸集装箱为例,从卸船到出具通关单所需时间由过去的6天降到2天,而且处理前置使物流企业在每个集装箱上可节省转仓费、移箱费、仓储费至少100元,为相关企业节约了大量物流成本。

  创新模式,空箱查验力求“多快好省”。2010年4月,北仑局成功试运行了“进境空箱检疫监管系统”,实现进境空箱的“一单两报”。货代通过“宁波市电子口岸平台”,只需在办公室内一次性确认和修正EDI所提供的进境空箱信息,即可完成对检验检疫部门和海关的空箱申报,真正实现无纸化申报。此外,为解决港区内大堆场查验模式效率低、无法做到针对性布控和无法满足查验比例等困难,从2010年起,北仑局实施“通道+专用堆场”的新型空箱检疫模式,大大提高了进境空箱检疫工作效率,节约了大笔费用。仅2011年上半年,采用空箱通道查验一项,就可为船运公司节省费用1000万元左右。

  无纸办公,适载检验进入“指尖办公”时代。随着近年来北仑口岸集装箱适载检验工作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北仑局及时提出突破原有工作模式,改变适载检验报检主体、试行适载检验无纸化等一系列新构想,并积极申请开展试点工作,最终形成了“关于优化集装箱适载检验工作流程,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总体方案。新模式施行后成效明显,数据收集、查询和统计等功能面向港区、堆场和报检员开放,各方均能方便地登录系统查询有关结果和信息,代理人员和相关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系统提供的方便。

  使命永系,破国境疫险之万难;大任无言,守保国安民之重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没有句号,圆梦“港通天下”没有终点,人民质检为人民更是永恒的誓言!北仑局将一如既往,继续保卫东方大港的国境检疫安全,朝着建设基层强局的目标奋力迈进。

作者:花晓川 万勇 赵瑞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