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有这样一个团队:“风中一身矿粉,雨中两脚煤渣,寒冬夜半登轮,全年均无休假”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服务于国家特大型港口——青岛港,十几个人扛着每年上亿吨的检验鉴定量。这个团队就是黄岛检验检疫局法定鉴定工作团队。
今年以来,他们紧紧围绕山东检验检疫局党组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对涉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敏感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把关工作,采取多项举措强化口岸法定鉴定监管,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连续发现158批进口铁矿石、煤炭和原油严重短重,涉及货值2229.8万美元,国家质检总局据此发布3份警示通报。
检验鉴定执法工作的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清楚。他们工装上经常有洗不去的油污。夏天舱内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待一会儿就汗如雨下。有时船舶没法靠岸,他们要乘快艇到锚地、爬危险的软梯才能开始工作。大年三十也有船舶,所以他们经常在甲板上欣赏漫天飞舞的烟花。
俗语讲: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在黄岛口岸,这支检验鉴定队伍面对每天高负荷的工作,思想过硬,技术精湛、勇于创新、敢拼会干。
石油历来被称为“黑色黄金”,许多涉及进口石油的发货人、承运方甚至一些第三方鉴定机构经不起诱惑,采用瞒报数据、私改测量工具、以水充油、偷油等手段实施欺诈,但到了黄岛口岸,这一切都行不通了。多年来,他们的法定重量鉴定工作无一例工作质量投诉事件。今年,黄岛口岸法定重量鉴定检出严重短重批次占总量15%,为企业挽回货值达1860万美元损失。
他们还勇于创新。为方便计重工作,他们积极探索更便捷的船舱计重新方法,并开发了“进口油品船舱计重快捷计算软件”,实现了进出口油品船舱计重的“准、易、快”。另外两个牵头负责的科研项目接近尾声,已发表科研论文4篇。此外,还拍摄了《法定鉴定业务水尺计重视频教程》,为法定鉴定人员严格执法鉴定、有效解决突发性难题提供规范演示和技术支持。
口岸鉴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使口岸鉴定工作更有效,他们通过准确识别鉴定工作关键控制点提升检出针对性。他们将每批货物的鉴定情况,包括船名、货物名称、来自国家和港口、短重率等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在所有工作开始之前,鉴定人员会事先上机查询拟开展鉴定业务的历史数据,登轮前心中有数。建立短重案例电子档案,熟练掌握短重规律。所有一线人员都了解来自不同国家船舶出现短重的规律,确定重点测量部位。比如他们会告诉你,寒冷季节来自俄罗斯煤炭压水舱测量管易出现冰冻,导致压舱水测量数据有误;来自刚果(布)原油易出现货舱内含有明水远高于装港的现象,要重视对货舱内原油明水的检测工作等。
近年来,山东口岸检出短重的例子层出不穷。进口炼焦煤短重率最高的短重案例是对“FIRST SINO”(第一华夏)轮装载的21390吨进口俄罗斯炼焦煤,检验鉴定货物短重800.5吨,短重率高达3.7%,短重货值达15.5万美元。此外还有对“海口”(GC HAIKOU)轮装载的136135.237吨进口刚果(布)杰诺(DJENO)原油实施容器计重过程中,发现货物重量短少1518.418吨,短重率高达1.12%,短重货值达117万美元。这是近年来山东口岸发现的单批短重数量及货值最大的1批进口原油。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们千方百计锤炼技术,做好服务,只为守好国门,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