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建立政府牵头搭建机制、部门协作拓展平台、基层落实谋求实效的立体式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不仅实现标准化在三大产业的全面渗透,同时也把标准化运用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现代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全方位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明显成效。
探寻机制
陕西省质监局局长仵西居告诉记者,建立立体式的标准化推进工作机制,要以增强标准化服务功能、建设西部标准化强省为主线,农业标准化强基础,工业标准化上水平,服务业标准化拓领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西部标准化强省建设工作方案》是陕西省质监局根据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的战略,不仅确定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产业发展4个方面的总体目标,而且有具体目标要求和要完成的具体工作。
以此为蓝本,政府牵头搭建机制、部门协作拓展平台、基层落实谋求实效的立体式标准化推进工作机制开始形成。
自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1-2020年)》之后,成立了由副省长李金柱任主任、28个省级部门组成的陕西省标准化战略推进委员会,农业、工业标委会、专家库也已相继成立。
这一模式也被称为“1331”标准化工作机制,即在陕西省标准化战略推进委员会指导下,设农业、工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每个领导小组下面对应成立农业、工业、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高级智囊团,成立囊括全省重点优势产业专家的陕西省标准化专家库作为技术支撑。
形成合力
标准化既是专业性工作,也是社会性工作,通过部门协作拓展平台,营造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提升政府社会公共管理水平。
省质监局与发改、金融办、人社、商务、民政、旅游、工商等部门进行了有效合作,不断深化和改进“质监+发改+行业主管部门”的“2+n”服务业标准化合作模式,目前已经涵盖旅游、商贸、家庭社区、现代金融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试点单位22家。通过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在交通、国土、教育、消防、新闻出版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标准化运用范围;与省科技厅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强标准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与知识产权部门共同组织省内10所重点高校开展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的研究与起草工作,同时还启动了专利标准化试点,加快打造“科研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科研成果推广模式。
标准化实施,抓出实效是关键,特别在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中,陕西省质监局独具特色,变年度检查为年度考核,建立了示范区年度考核体系,降低示范区风险水平,确保示范任务高质量完成。
亮点频现
自去年以来,陕西企业主导参与制定了3项国际标准,承担了3个国际标准化秘书处,占到全国总数的6%,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有34个。在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担任主席、副主席职位的人占全国总数的8%。
同时引入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快产业链形成,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目前,仅在西安高新区就已建立了15个产业联盟,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增强。以法士特为例,部分自主创新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打破了跨国公司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而且形成了规模发展竞争新优势,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汽车零配件加工、整车组装加快了陕西汽车产业发展,不仅零部件出口发达国家,整车也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