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两个字,最近惹出点乱子。早前有报道说某品牌洗衣液含有荧光增白剂时倒没引起太大的慌乱。可这回不一样,“沾包儿”的是方便面桶和奶茶杯,这可是入口的东西而且量大面广,所以大家都很关心,想弄清楚到底有事没事。
看似来头不小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8月8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很多方便面桶和奶茶杯所用双层纸质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这则消息一出,反响相当强烈,眼瞅着事件迅速发酵,被“荧光门”拖下水的知名企业们纷纷表态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直接跟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打嘴仗”的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他们站在支持企业的立场上批驳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报告拿国家标准说事儿是偷换观念,认为方便面桶、奶茶杯等的双层结构是安全可靠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环保潮流。其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又再度回应说国家标准不允许用再生纸制造纸质餐饮具,他们还坚称,虽然荧光性物质只存在于外层纸中,但再生纸里的有害物质会向内迁移,影响人体健康。双方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争论很激烈。
接下来,“荧光门”的剧情又开始有了“八卦”的味道,掌握内幕的人士爆料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身份可疑,它只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社团,既没有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也没有在工商总局留有企业登记信息,用名人方舟子的话说“符合野鸡机构的特征”。既然这个貌似很大牌的协会本身身份存疑,那么,质疑其是否有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资质,以及对其发布信息的程序、内容存疑,都是很合理的。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是否是野鸡机构、是否有发布有关报告的资格等等问题,轮不到消费者操心,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因“荧光门”事件而产生的那些疑问如何得到解答。我只提一个简单问题:虽然直接接触食物的内层不含荧光性物质,但人不是牲口,吃方便面、喝奶茶时不可能把嘴全伸进碗里、杯里,经常会有部分嘴唇会碰到外层纸,如果外层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真的没问题么?此外,外层再生纸的有害物质遇热后到底会不会向内层迁移?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消费者都希望能够看到作为支持的实验数据。我们不是傻子,不用谁来替我们下结论,让我们有知情权,给我们充足的信息,我们会自己做出判断。
此外,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即使推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身份为“野”,也并不意味着它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全社会都对质量安全问题特别关注的氛围里,在质量安全整体状况远非完美的情况下,任何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质疑都应该被包容、被重视、被研究、被争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嘛。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问题的解答上,而不是纠结于究竟是谁提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