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别让有机变投机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一位英国女士打电话想求见钱钟书,被他婉言拒绝:“假如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先生作为大家的自谦胸襟与幽默睿智自是没的说,不过,把他说话的语境置换为人们对食品安全普遍敏感的当下,再碰上一个“有意”的听者,蛋与鸡的比喻恐怕会生出幺蛾子来——蛋,好不好吃那是后话,能不能吃,安不安全,这才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要是蛋里有苏丹红、抗生素或者农残超标,这算谁的?所以,只有认识那只鸡甚至连带着认识那个养鸡的人,才能让自己找到安全感,就算出了问题,有和尚有庙,也不怕追不了责,必须的!

    基于健康安全考虑,这种幺蛾子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以钱先生的智慧,这种幺蛾子也是可以对付的,比如,他可以说“这个蛋是有机蛋,经过认证的,不是所有的蛋都叫有机蛋哦!”事实上,不光是鸡蛋,所有经过权威部门认证的有机产品都是安全放心的产品,而这种“认证”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和“认识”保证,只不过这种“认识”是由第三方替代完成的间接认识罢了。

    有机产品就等于健康安全的产品,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有机概念的界定也突出了这一点:“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且,为了保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有机新国标还对“转换期”进行了特别规定:有机生产经过申请、监察机构检查完成后,需进入2~3年转换期,颁发有机转换证书,在转换期间必须按有机标准生产,但产品不能作为有机产品销售,只能作为有机转换产品销售。转换完成后,颁发有机证书,才算是有机产品。

    然而,由于“不是所有的蛋都叫有机蛋”,特别由于叫有机蛋的蛋虽然产量低、成本高,但品质高、价格也更高(一盒6枚装的有机蛋在超市标价18.8元,比普通的鸡蛋贵好几倍),巨大的利润空间很容易转化成一些人的想像空间——要是用普通的鸡蛋冒充有机鸡蛋,那不就赚大发了!事实上,早有将这种“想像”付诸实践的人了。近年来市场上以次充好、随意标贴的“有机产品”时有发现,屡禁不绝,让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花了冤枉钱。即使是这次被称为“最严”的有机新规出台,也未见得能够完全清理有机产品市场之乱。据媒体调查发现,新规实施一个多月了,但有机乱象依然存在,既有产品同牌不同码、新旧标志混搭现象(比如某厂同一天生产的“有机脱皮花生仁”和“有机玉米碎”,前者没码后者有码),也有产品名不副实、认证串门现象(比如某品牌农副产品取得的是“加工和保藏的水果和坚果”类有机认证,但实质生产和销售的却是“有机大米、小米、糯米”),还有厂商自制标志穿马甲现象(如某企业只有几种产品属有机产品,但它却把其他未获有机认证的产品也贴上自制的仿有机追溯标志),厂商这么做明显都是在打政策规定的擦边球。

    上述乱象再乱只要下决心管还是能管住的,可要是认证本身出了问题,那乱子就大了。有论者指出,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背后,其实是一种公共信用的背书。一个社会越是复杂,认证方面的需求就越大,但这就造成一种现象:认证本身变成了商品,成为了一种可以交易的东西。事实上,这并非仅仅是一种担忧,现实中的确曾经出现过钱证交易的事件。来自国家认监委的数据显示,全国的有机认证机构目前已规范缩减至23家。这似乎也透露出在“规范”之前存在一些不规范认证机构的事实。因此,要保证有机产品真实清白,不让有机变投机,除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比如,建立和公开有机产品的诚信目录,加大信息透明度,设立企业黑名单和违规惩罚期、增加“飞行检查”的频度以提高假有机的违规成本等,还要对认证机构自身进行监管,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将认证权力转换为市场流通商品,一方面要完善严格的法律与严格的监督并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随时对这种很可能自我授权的权力保持最大的警惕。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