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是我国具体国情的产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校建立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中心,较好地弥补了我国制造业因为缺乏雄厚的科研资金,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以及自身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利用已拥有的科技力量,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高校产业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总体规模偏小。如何树立有竞争优势的国际品牌,已成为包括校办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获取更多利润空间的关键。
回顾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进行概括,他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名牌企业和产品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发优势铸造辉煌
27年前,清华大学在创建高校校办企业上吃了第一只“螃蟹”。198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技术服务公司,不仅是国内最早的高校校办外向型科技企业,而且还标志着全国高校产业开始起步。
在随后兴起的全民经商热潮中,高校亦不能免俗。各种类型的校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并在市场洗礼中经受着考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仅2000年至2004年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19.80亿元,创造利润166亿元,向国家纳税132.68亿元,上交学校39.84亿元。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高校共创办了2355家科技企业,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产业共拥有专利1513项,专有技术998项。在如今的证券市场上,有近40家高校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借壳上市,并占据了整个股市2%的市值,在市场上形成了主题鲜明的高校概念股板块。
复旦大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良尧教授指出,高校企业是我国具体国情的产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校建立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中心,较好地弥补了我国制造业因为缺乏雄厚的科研资金,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以及自身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利用已拥有的科技力量,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陈良尧教授认为,尽管高校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像出论文、育人才等等,但高校企业仍然不失为一条捷径。高校刊发的许多论文能在国际上获奖,但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却无知音;许多人才毕业之后对我国制造业兴趣不大,纷纷走向海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学教授设计出的许多精密图纸,却很少有企业能够独立承接完成。而这些流失的资源,高校科技企业却可以借助其自有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知名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名牌高校成就实力
高校企业、特别是科技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有的高校企业已具备了相当分量的产业规模、研发实力,生产的高科技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竞争优势明显,像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软股份、华工科技、复旦复华等。目前,我国高校企业中有上百家这样的企业,他们的良性发展,还为高校做了出色的广告,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塑造了高校的新形象,为国内外所注目。
以清华大学校办产业为例,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他们以孵化器经营模式,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已进入全国高新技术百强行列;人工环境工程公司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太阳能电子厂开发生产的太阳能集热管,居世界先进行列;液晶材料公司生产的TEB 液晶显示材料占有国内市场近70%的份额。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在媒体、通讯和生物技术三个领域中评选出的18家全球最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中,清华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同年,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美国、德国集装箱检测技术雄霸天下的局面。如今,清华校办产业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亮点。
1991年,创建于东北大学的东软公司生产的医疗设备CT机,打破了CT机行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专用计算机的惯例。其设备采用通用计算机制造而成,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还加速了技术升级。1998年,东软刚刚推出的普通CT机,影像重建速度为58秒,比竞争对手的14秒慢了三倍,而经过7次升级后,该机重建速度达到了1秒,远远快于国外同类产品,再加上该机成本低,价格廉,质量好,因此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经过10多年发展,东软公司已成长为一家以软件技术开发为核心,以软件与服务、医疗系统、IT教育与培训为主要业务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以40万元资本起步的方正集团,借助北京大学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一流的研发实力,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电子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国际一流的中文信息处理公司。目前,在国内诸多校办企业中,方正规模最大。它拥有5个控股上市公司、20多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员工达两万多人,总资产60亿元,并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销售收入已占全国校办企业的1/3。2006年,方正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亿元,在PC制造领域连续6年稳居行业第二。
专业高校走出特色
除北大、清华这样一批全国力量最强的名校办校办企业外,一些专业类高校也同样利用学校科研成果,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以此加速科研项目的市场转化,并为学校发展积累资金。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
据悉,由华中科技大学运营的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目前不仅入住了30多家校办企业,而且它还成长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强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显示着独有的功能和魅力。在“九五”期间,该校科技产业资产总额增长了20多倍,净资产增长了30多倍。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的瑞森公司,主要销售宏基电脑,随着贸易额的增加,该公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宏基电脑经销商。交大科技一条街的建立,还使它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西部综合性电子与信息产业市场,这里汇集并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一举一动都会对区域行业市场产生影响。
北京工业大学在过去的20年间,把专利产品和技术商品化后,赚取了7000万元的纯利润;吉林大学旗下的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最大的一家信息技术类企业,正在向包括到国内证券市场融资等在内的更高层次发展;北京化工大学自1993年与北京市三露厂合作之后,双方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推出了大宝日霜、晚霜等产品,1998年其产值就突破了亿元大关。
叫响品牌任重道远
目前,中国共有不下几千家的校办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到一半以上。然而,在数量如此众多的校办企业中,真正在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也只有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交大昂立等十几个,而在国际上打出品牌的就更凤毛麟角了。据统计,2000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家校办企业的收入总额就占了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强,利润总额占到了近三分之一。
眼下,大多数中国校办企业像其他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分享生产环节中的微薄利润,赚取极低的加工费。这类企业主要分布在中等普通高校中,他们规模小,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技术人员易流失,主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营业收入和效益增长缓慢。由于缺乏资金和研发人员,他们普遍处在大的发展项目做不起来,大的工程项目承接不了,只能捡别人不爱干的和利润较小的项目来干的发展现状,企业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高校产业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总体规模偏小,相当一部分高校企业仅仅满足于分流人员,上缴部分利润,缺乏发展大企业的眼界与气魄。如何树立有竞争优势的国际品牌,已成为包括校办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获取更多利润空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