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之路
质量诚信是生存根本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组织编制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作为食品工业的首要任务,将集中采取综合措施大幅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重点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监(检)测能力等。
同时,《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营养与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2015年末,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要形成10家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将超过50%。不过与这一宏伟的保健产业目标相比,保健食品产业现阶段依然不容乐观。
记者从中国保健协会了解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保健食品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但是行业“小、散、乱”现象非常严重,有将近一半的保健品生产企业资产规模在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也占到12.5%。由此可见,与《规划》目标相比,未来保健食品行业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针对日前受关注的制药业“毒胶囊”事件,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相关人士透露,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不仅大量用于制药业,同样也可用于保健食品行业。“采购这些不合格的胶囊,相关企业的包材采购成本至少能降低1/3。”这一方面暴露出相关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存在盲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人们对保健食品的概念定位存在偏差和保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律缺失。
对此,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金宗濂认为,市场上部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利用消费者观念上的误区,在宣传过程中混淆“药品与食品”的区别,造成国内保健食品更多是以药物常用剂型,如胶囊、口服液等类型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此外,保健食品行业中很多“小、散、乱”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铤而走险。
碧生源董事长赵一弘表示,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守法是不容逾越的底线。从生产研发角度,为了确保原料安全和产品品质,碧生源近年来成功收购了健士星生物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组建了以业内知名植化专家、联合利华原研发负责人蔡亚领衔的研发中心,打破了以往国内保健品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弱、原料安全监管不严的瓶颈,致力于在行业中打造安全和专业的产品质量。
“众所周知,中国食品市场,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特殊之处在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大量中小食品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存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仅靠政府监管和消费者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诚信建设,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在公信力方面能起到很好的市场表率作用。
“为了更好实现规划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保健品公信力监督平台工作,打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树立行业形象。”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表示,随着近期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政府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那种“抢快钱,捞一票”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只有那些管理规范、注重产品研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保健企业,其品牌和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和市场认可,才能日益稳固、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