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南方传来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上海市质量协会日前公布“食品质量万人谈”调查报告,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该市食品质量安全最近有所好转,希望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从调查结果看,62.6%的市民觉得最近一年的食品质量问题有所好转。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超市卖场的食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比重相对较低。调查还显示,市民们具有较高的食品消费意识。九成市民认为,安全健康是选择食品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无害无污染、富有营养、味道好的食品;他们还认可“为保证食品质量,多花一点钱”的观念。2/3的市民同时表示,在购买食品时会查看保质期等各种安全标志,并严格遵守不食用过期食品的生活习惯。
好事成双,南北呼应。目前,北京10大类345个品种奥运食品安全主体标准已经全部确定,奥运食品安全监控系统也已启动。8月8日之前,首都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全面投入使用,并且在奥运会之后直接应用到首都食品安全的监控中。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成后,将把奥运场馆就餐人员的身份信息与消费的食品原材料信息进行关联,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说,就餐人员刷卡进餐厅就餐时,吃了哪些菜品,通过其胸卡识读设备能从所选菜谱、食品原料一直追到配送中心、生产加工企业乃至最初的源头种植养殖。从运动员餐桌到农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迅速查到。这样说吧,奥运会期间,从一名就餐运动员的身份信息,能最终追溯到这名运动员所吃食品的“源头”信息;奥运会后,北京市民也将享受“运动员”的待遇,用北京媒体的描绘说,全体市民将会得到“食品电子警察”的保驾服务。
消费者的乐观姿态和“食品电子警察”的出现,暂时驱散了凝聚在消费者心头的乌云。尽管今后可能还会出现乌云甚至噩梦,但公众坚信,头顶的天空一定会还原它的本色。据上海调查,有六成市民了解“绿色食品”标志,但对“QS”(质量安全)标志和“无公害食品”标志的了解度只有50%左右,而认识“有机食品”标志的市民仅为调查对象的1/3。北京的情形也好不了哪儿去,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凡是今年1月1日以后生产的没有“QS”标志的13类食品均不能在市场销售。然而据细心的媒体观察,北京市场上有些违规食品还在卖,而且很少有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在意此标志。在被调查的10名消费者当中,没有一位在购买食品时看QS标志。各位,QS标志关系到每位消费者的“进口”大事,漫不经心的态度怎么能行呢?不客气地说,没有知识的消费者,不能算是合格的消费者。可喜的是,调查中,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加大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覆盖面”和“严惩肇事者,禁止其涉足食品行业”两项措施。还有七成市民指出,与权威部门的公告相比,他们更多地通过媒体获得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对媒体信息准确性的管理。群众的积极参与,更说明这个“晴朗”的天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坐等来的,而是靠广大消费者的觉悟以及政府部门的积极动作争取来的。
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可能发出感叹:我们何时能拥有京沪百姓的福气?不要急,忧患意识有多深,战略眼光就有多远。人心齐。泰山移,既然上海的“天空”即将放晴,北京的前景也出现了光明,那么,只要经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国范围的“晴空万里”必将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