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习之风
——《中国国门时报》开设“国门讲堂”侧记
“大家看,‘从世界各地来到加纳的数百位炎黄子孙,欢聚一堂,共叙亲情,思念祖国。’这句话哪儿错了?”
4月13日,国门讲堂举办第八讲,主讲人是本报专职编委姜新起,授课内容是《本报报纸差错探析与标题制作》。她开门见山的提问,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人凝神思考,有人耳语交流。
“‘炎黄’是汉民族的祖先,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此处单提汉民族不妥。‘华夏’是中华大地多民族的代称,应改为‘华夏儿女’。”
答案揭晓,众人感慨。
当龙年的第一缕春风徐徐吹来,《中国国门时报》遵照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以质取胜、办好报刊”的要求,响亮地提出了“向质量要尊严、向质量要生存、向质量要发展”的口号,国门讲堂应运而生。
2月24日,国门讲堂第一讲正式开课,总编室主任葛春涛以《让“旗帜”更加鲜明》为题,结合自己近年来言论写作的实践,与大家交流如何把言论写得更好。《做新闻路上的攀爬者》,是专题部主任李彦涛的讲课主题,他告诉大家,新闻如饭,文学如酒,新闻的本质是故事。周刊部主任华静讲的是《把审美融入文字和版面的细枝末节中》,告诫大家写作是情感的倾诉、心灵的交流。记者部承担了三堂讲课:副主任马文生主讲《擦亮新闻的“眼睛”》,告诉大家如何让新闻标题更精致、更凝练、更亮眼;副主任孙霞云结合新闻采写的丰富经历,提炼出如何《客观有趣地表达新闻》;摄影记者李长春制作的PPT图文并茂,其《新闻摄影漫谈》兼顾国内外许多图片例子,阐述了“一图顶万言”的道理。解放军出版社美术编辑范翼欣主讲《看得见的思维》,介绍了不同风格的版式设计,启发了大家的思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编委姜新起的《本报报纸差错探析与标题制作》让大家明白:稿件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每一位授课人都精心准备。本着“干什么、说什么,学什么、讲什么”的原则,认真备课,不敢懈怠,精心制作丰富多彩的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力求讲新讲深讲透。
每一堂课都气氛活跃。讲课之前有铺垫,讲课之后有点评,授课人不时提问,听讲人踊跃发言,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还常常有“现场作业”。第一讲刚结束,主持人就宣布,学有所获,听有所悟,35岁以下的每一位年轻人,“五四”青年节之前必须交出一篇文章。结果第二天,不仅李桐、马楠、解男、冯海秀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新鲜出炉”,许多老同志也纷纷拿出了力作。
每一次讲课都严格考勤。每次讲课前,都提前张贴海报,公示授课内容和授课人,分别张贴在评报栏和会议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严格的考勤制度,现场签到,当堂公布考勤情况,每讲结束后再次进行公示。
在精心办好国门讲堂的同时,想方设法大兴学习之风。确定了“点亮六盏灯、照亮一张报”的办报思路,恢复了编委会,规范了编前会制度,建立了评报机制,编辑出刊了《采编动态》,为每一位员工印制了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材料,把总局领导的工作报告作为学习资料、采编指南常备案头。实实在在的举动,一步一个脚印,传递着崇尚学习的信号,强化着不断学习的理念,逐步推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中国国门时报》倡导学习、狠抓质量的做法,迅速得到全国质检系统本报35个记者站积极响应。各地记者站纷纷提出,以质量取胜,凭质量上稿。有20多个记者站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采写能力,学习风气日渐浓厚,《中国国门时报》上稿质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