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外贸大省,随着出口贸易额的连年增长,一些新的国际贸易调查接踵而至。继国际“反倾销”、“贸易技术壁垒”、“美国337调查”之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又发起了新一轮贸易行动:“反补贴”。如何增强抗壁垒的免疫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成为当前浙江省很多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历经7个多月的抗辩,今年初,浙江乐清天力管件有限公司和诸暨海浩空调器制造公司终于扳倒了加拿大的反补贴调查。今后5年内,它们的产品输加享受零关税的待遇。“过程很艰辛,但结果再次证明了应诉的必要性。”乐清天力管件有限公司负责人总结出几条应诉经验,打洋官司可马虎不得,要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请他们帮助解读政策,提供即时信息:积极配合提起国的调查,尽早决定应诉,有必要和国外经销商等结成统一战线。
2006年6月下旬,加拿大对中国输出的铜制管件进行反补贴调查。当时国内的涉案企业有25家,其中浙江12家,涉案金额达1500余万美元。这是浙江至今为止遭遇到的第4起国外反补贴调查。据介绍,加入WTO以来,中国共接受过6起反补贴调查,其中5起涉及浙江企业,而且此类案例在增加。
“相对于反倾销,反补贴的打击面更大,产生影响的时间也更长。”张汉东是浙江省外经贸厅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国家《反补贴法》主要起草专家,在日前由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发起的“浙江企业应对国际‘反补贴’调查预警与对策高级讲座”上,他首次向台下的众多出口企业发出预警。
张汉东说,由于反补贴调查涉及政府部门,所以反补贴的立案与认定的难度比反倾销更大,企业抗辩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更高,但若不作任何反应,则很可能会被征收高额的反补贴税。就目前他们调研的情况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反补贴的认识还不足,自身的家底也不清,在协调上极不利。
鉴于欧美反补贴法律适用将成发展趋势,张汉东建议,首先应加强认识,熟悉游戏规则,其次要规范补贴,如相关部门在鼓励外贸的过程中,应该将着力点放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上来,比如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减少企业因合同纠纷产生的交易风险等。据悉,意识到反补贴影响力的浙江政府已经有所行动:浙江的《应对反补贴管理办法》已在研究制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