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产近8000吨调味品的大型项目日前在广西北海市动工,它利用低值鱼贝和海产品加工下脚料作为原料,生产海鲜汁、日式酱油、海鲜调味粉、纯粉等系列产品。有关人士认为,调味品转型带来的巨大空间,为低值海产品的充分利用提供了重要出路。
由于海洋资源枯竭,低值鱼贝占海产品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目前大量的海产品加工“去粗取精”过程造成了原料的巨大浪费。以广西北海市为例,每年60多万吨海产品中,低值鱼贝超过一半;而全市70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量30多万吨,丢弃的下脚料占了1/3,仅被简单加工成养殖用的饲料。
低值鱼贝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活性矿物质。以珍珠贝为例,含粗蛋白近75%,每百克贝肉中牛磺酸含量达1383毫克;低值鱼(面条鱼、沙丁鱼、黄姑鱼、金线鱼等)平均蛋白质含量约16%,出肉率只有35%,废弃物约65%,造成大量蛋白质白白浪费,而他们是制造海鲜调味品的最好原料。专家认为,提高海产品深加工水平,提高低值鱼贝的附加值,实现充分利用,是在减少海洋捕捞、有序开发养殖,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状况下保持增长的必由之路。
与利用粮食作物生产的其他复合调味品相比,海鲜调味品除了具有原料上的优势,市场需求前景广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味美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调味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品种越来越丰富,我国调味品年产值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5%,每年均以两位数增长。人们对调味品的需求也由单一的鲜味型向鲜味、营养、方便的复合型转变,由无益健康的化学制品向绿色概念的天然制品转变。目前,味精、酱油、醋、酱、腐乳等传统调味品的品种增长和市场增幅都远远落后于新型的复合调味品,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味精在市场上“一支独秀”的格局已成为历史,全国每年传统调味品以10%的速度增长,而新型复合调味料增长高达20%以上。
然而,我国目前调味品消费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国民调味品支出仅占食品总消费支出的2%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为10%左右。以酱油为例,与日本相比,我国年人均消费酱油为3.85千克,而日本为12.7千克。
作为新型复合调味品的主要种类,海鲜调味品富含氨基酸、有机酸及核苷酸关联化合物等营养和呈味成分,还有许多有益人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如牛磺酸、活性肽、维生素等,加上其浓郁的海鲜风味,备受市场青睐。就终端消费市场而言,如果全国按2.6万户家庭的25%购买率计,每户每年消费海鲜调味料5千克,需求量即为32.5万吨。此外,传统调味品升级新型调味品,本身也形成海鲜调味原料的巨大需求,以广东年产酱油110万吨计,如果添加20%的酶解蛋白质,则每年对此的需求量达22万吨以上。从整体来说,目前我国调味品产业的产值仅占市场容量的20%。
据了解,海鲜调味品在国际市场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日本海鲜调味料约占市场60%;东南亚一带传统使用的味精十年前已基本退出市场,目前主流调味品为鸡精和海鲜调味料。新加坡社会发展局提供的市场分析显示,该国每年需鸡精456吨,各类海鲜调味料1358吨,2002年海鲜调味料消费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与东盟国家饮食文化近似,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中国海鲜调味品提供了出口市场。
有关人士认为,以低值鱼贝或经加工后的海产品下脚料为原料,通过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制造高品质海鲜调味品,“变废为宝”,完全可以形成规模产业,成为海洋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