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将部分进口服装纳入强制的监管范畴。检验监管结果显示,进口服装质量安全堪忧,全年批次不合格检出率达10.2%,其中有861批因涉及安全项目不合格而被退运或销毁。
2011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受理报检进口服装36951批、5232万件,货值69536万美元;实施抽检14959批,共检出不合格1521批、73万件,货值1220万美元。产品涵盖了婴幼儿服装、儿童服装、衬衣、睡衣和泳衣等多个类别,主要集中在棉、麻、粘纤、莫代尔、莱赛尔等纤维素纤维以及毛、丝等动物纤维,多为黑色、红色、蓝色等深色纺织制品。
检验结果表明,在各种质量安全问题中,进口服装的安全和成份指标不合格现象非常突出,色牢度、成份标识不符、pH值超标成为“重灾区”,分别为776例、454例、371例,占总不合格样品数的46.5%、27.2%和22.2%。其他不合格项目还涉及甲醛含量超标、禁用偶氮染料不合格,分别为60例和7例。其中,尤以涂层和植绒印花面料、牛仔布及天鹅绒织物容易耐干摩擦色牢度不合格。从不合格产品的原产地看,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韩国、印度、孟加拉、中国香港、葡萄牙、美国和日本等。
针对进口服装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提醒消费者,在选购进口服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护自身健康安全:
一是要了解我国对进口服装强制性标准要求。目前我国针对进口服装的检验依据主要是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GB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对服装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要求,检验项目有甲醛、禁用偶氮、PH值、色牢度和异味,这些项目的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而GB5296.4主要针对的是服装的标识和使用说明,检验项目有纤维成分和产品标签,产品标识虽然不属于安卫环项目,但纤维含量、洗涤方法、号型尺寸等信息错误或不完整,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穿着使用。
二是要了解进口服装可能存在的危害。服装在生产过程中,因印染等生产环节需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化学制剂,而在后整理过程中由于漂洗不充分等,会使得部分有害物质残留在纺织面料上,造成最终产品甲醛、pH值等不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服装不像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是那样明显和迅速,但是其潜在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且更具有隐蔽性。以上指标不合格的服装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将导致皮肤表层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会造成刺激皮肤和粘膜、破坏皮肤酸碱平衡等潜移默化的危害,严重的可能诱发癌症。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购买的进口服装用清水洗一遍,尤其是内衣或婴幼儿服装。
三是要掌握购买进口服装一些的必备常识。一是进口服装原产地标识的辨别。看衣领商标的附近或者下摆侧缝的洗唛上标注是哪国制造的,对于法检进口服装,还可以要求经销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辨别真伪;二是服装散发异味的辨别。看有无发霉、鱼腥味、香味或防臭味,散发异味说明有过量的残留化学试剂存在。三是服装号型的辨别。不同国家及不同品牌的企业对服装尺寸大小的标注方式都不一样,消费者应首先根据中文标签中我国的号型标注来选择合适的服装尺寸;四是安全类别的辨别。我国将服装的安全类别分为A、B、C三类,在购买进口服装时,需特别留意服装中文标签上注明的安全技术类别。